原標題:上海一座座大型醫院已悄然推進廁所改造計劃,能否一舉拿下“老大難”問題? 醫院廁改,解決百姓就醫“方便事”
上海市兒童醫院的衛生間用卡通形象標注,為來就診的小朋友和家長營造了一個乾淨輕鬆的如廁環境。本報記者袁婧攝
當一個針對100人的解決方案,要面對的人數還要乘以100後,老方案就有些力不從心。這就是眼下上海不少老牌三甲醫院遇上的患者如廁難題:巨大的就醫人次之下,一個個被擠得水泄不通的廁所顯得那麼心餘力絀。
為了解決老百姓就醫時的“方便事”,上海一座座大型醫院已在悄然推進廁所改造計劃,但能否一舉拿下這個“老大難”問題,一些醫院卻並非信心十足。
大客流下的老牌醫院廁所
老百姓對醫院廁所的抱怨大多集中在三甲醫院,其中又以一批老牌醫院的廁所問題更加突出。
“過去的陳舊設施面對現在日益增長的患者,實在力不從心。”説起廁所,華山醫院後勤保障科副主任王兵連連感嘆,“地方太小,位置太少,幾乎永遠人滿為患,阿姨連見縫插針地打掃都很困難。”
位於烏魯木齊路上的華山醫院是一座百年老院,門診大樓算年輕的,建於2006年,當時按預計6000個病人的日流量設計,如今看來還不夠有前瞻性,華山醫院現在的日門診量已增長到1.3萬人次,算上家屬、醫院的醫生、護士、後勤等,一幢門診大樓一天有約5萬人次流動量。
50歲不到的保潔員宋阿姨已在這裡工作十多年,每天她像陀螺一樣忙碌得一刻不停。這個保潔阿姨不怕臟,怕的是廁所堵塞,“不是這裡堵了,就是那裏塞住了,每天都會遇到。”沒及時趕到清潔、疏堵,她少不了看患者和家屬的白眼。
上海老牌醫院多,過去的設計規劃走到今天不適用了。“現在大家對就醫體驗的要求也高了。”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直言,以往老醫院的廁所往往藏在深處,通風不佳,加之管道老化、堵塞,異味實難消散。
值得一提的是,瑞金醫院急診室廁所曾經改造過,當時考慮到補液患者的需求,特地在補液室外加配了廁所;而且女廁的蹲位還是男廁的兩倍。這些人性化設計如今看來還不夠———
蹲位還是太少!
事實上,談廁所環境堪憂,老醫院提到的癥結是:患者實在太多。
抓住小長假,半夜改造廁所
去年底至今,瑞金醫院已將門診廁所逐層改造:排管道、加蹲位、裝扶手、置物板、掛鉤。今年,急診也要翻新,廁所改造列入議程。
在華山醫院,今年以來幾次小長假期間,門診大樓的廁所在層層翻新。“我們過去的裝修多采用木結構,異味都滲透到了隔板、地面中。”王兵説,廁所裏的“黑廣告”保潔阿姨很難清理乾淨,希望這次翻新也把它們剷除。
為了不影響病人就診,很多施工還只能半夜進行。擁有80年辦院歷史的上海兒童醫院,為讓患者在北京西路老院區的如廁體驗更好,後勤人員每天晚上十點半後加班施工。
更多細節的改善出現在上海大型醫院的廁所裏,為減少患者交叉感染,水龍頭、廁位都啟用感應式沖水;為方便殘疾人、行動不便者,殘疾人廁所出現;廁所異味讓人難忍,熏香噴霧登場。保潔阿姨們的清洗液也經歷“升級”,從普通消毒液,升級為國家規定抗院感的配比消毒液。
為增加打掃頻次,今年開始,復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特別啟動了專人打掃行動,“專人包乾”在上海部分三甲醫院出現。
在兒童醫院瀘定路院區,記者遇到58歲的保潔師傅徐榮山,與別人拿著拖把打掃廁所的形象不同,他會彎腰用手拿著抹布擦洗蹲位,從裏到外;幾乎每次家長帶著孩子用完廁所,他就進去進行清潔。
“打掃頻次是實打實的。”一名醫院外包保潔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説,醫院廁所環境好壞説到底是醫院重視程度,“死管死守”一定能管好。
廁所奇葩事呼喚文明如廁行為
但是,保潔公司負責人的觀點,醫院並不認同。“這些年一直在改造廁所,但總是差口氣。”有院長分析,醫院廁所環境改善取決於三點:醫院管理水準、就醫人流密度、人員整體素質。最後一點,超出了醫院的可控範圍。
在兒童醫院男廁所的每個小便池裏,放著一塊大海綿。據説海綿在吸水的同時,可以防止異物落入便池的管道。這是醫院在遭遇無數次管道堵塞後拿出的“新式武器”。以前,病人家屬常質疑,“為什麼馬桶總是修不好?”兒童醫院後勤“老法師”鄒龍寶也很委屈,檢修時他發現馬桶裏什麼都有,筷子、帽子、玩具……
廁所裏的奇葩事還有很多。有保潔阿姨向記者“倒苦水”:“男廁所的問題最大,有人上廁所時尿到外面,有人在小便池裏大解……”
還有人質問:堂堂著名大醫院,怎麼連一張廁紙都不提供?有醫院委屈作答:曾放過,很快就沒了,不斷添置,成本太高。有醫院為此在廁所外加裝了紙巾自動販賣機。也有醫院負責人説,近期考慮放廁紙,至少“趕上商場的文明程度”,但不忘呼籲大眾“節約用紙”。
小小廁所,體現著醫院的服務內涵,也折射出就醫者的文明程度。廁所改造計劃不僅要解決老百姓“方便事”,同時還是一個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