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進“上海之春”,來一場屬於春天的音樂狂歡
圖説: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將與4月底舉行 主辦方供圖
面向世界樹自信、面向時代要大作、面向大眾覓知音。第35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將於4月27日至5月17日在上海舉行,包括開閉幕音樂會、青年藝術家專場演出、原創新作專場演出、經典薈萃演出及國際交流演出共37場音樂舞蹈演出,將在10多天時間裏陸續登場。此外,管樂藝術節、古箏藝術周、mini音樂節等節中節也將為本屆“上海之春”增光添彩。
開閉幕演出首尾呼應 用音樂講述創世神話
本屆音樂節的開閉幕演出首尾呼應,將對中華創世神話、創世精神進行系統開掘和表現。其中,開幕演出《中華創世神話原創作品音樂會(海上新夢XII)》將於4月27日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
音樂會以“追溯中華文化之源”為創作主旨,由知名作曲家許舒亞、徐昌俊、徐孟東、葉國輝、周湘林、陳牧聲、秦文琛、黃靄琳等,圍繞“原初、砥礪、良夜、昌熾”四個篇章,用音樂詮釋“盤古開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牛郎織女、嫦娥奔月、伶倫制樂、鼎定天下”等中華創世神話故事所承載的優秀傳統和精神意涵。
圖説:開幕演出《中華創世神話原創作品音樂會(海上新夢XII)》海報 主辦方供圖
音樂會由許舒亞擔任藝術總監,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音樂學院合唱團、上海春天少兒合唱團以及指揮張潔敏、男中音歌唱家沈洋、鋼琴家俞湘君等共同演繹。
閉幕演出交響幻想曲《炎黃頌》將於5月17日晚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作品靈感源於創世神話華夏始祖炎黃二帝的傳奇,是以多樂章交響幻想曲體裁,對“混沌初分”到“華夏一統”的創世史詩進行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品由上海音樂學院組織團隊創作並演出,分為“源”“生”“化”“祥”四個樂章,旨在致敬古聖先賢所創造的偉大文明,禮讚天下歸一,展望新時代天下大同、聯通共榮的美好明天。
風情民樂非遺舞蹈 藝術彰顯民族自信
本屆“上海之春”舞臺,還將展現一系列彰顯民族自信的劇目。首創于2017年底34屆“上海之春”的《錦繡中華》品牌,今年將繼續推出《錦繡中華—西北風情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原汁原味地呈現西北少數民族風土人情,弘揚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圖説:《錦繡中華—西北風情民族管弦樂音樂會》 主辦方供圖
音樂會還以“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文化互信為靈感,將對不同民族語言的貫穿和融合,表達對祖國團結、統一、穩定、和諧以及天下大同的永恒渴望。
作為《錦繡中華——西北風情民族管弦樂音樂會》的舞蹈姊妹篇,《“民族瑰寶·舞之傳承”首屆中國非遺舞蹈展演》將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舞蹈代表性項目為主,展現我國傳統舞蹈地域性、民族性特徵及保護成果。
此外,《龔天鵬第十交響曲“京劇幻想”》將嘗試運用世界互通的交響樂語匯,把中華國粹的代表——京劇的精神、情感、思想與氣魄展現給海內外聽眾;《廖昌永獨唱音樂會》、《石倚潔男高音獨唱音樂會》、《古樂·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戲曲音樂作品音樂會》等將通過對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詮釋、對敦煌樂譜的解譯以及戲曲元素的植入,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語境。
圖説:廖昌永 主辦方供圖
名家名團名作齊聚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既是海納百川的摩登之城,也是紅色基因的傳承之城,是海派文化的發源之城、是江南文化的發揚之城。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全方位豎起“上海文化品牌”的品牌,音樂節專門策劃推出了系列主題演出。
傳承紅色基因 2018年是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的重要年份,《上海之春合唱展演》、《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專場音樂會》、《民族情--喜迎改革開放40週年古箏專場音樂會》、《中華號角——2018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管樂藝術節》等活動,將以聲樂、交響樂、器樂等多重表現形式,奏響時代發展主旋律。此外,原創歌劇《賀綠汀》、《原創歌劇<晨鐘>(音樂會版)》等作品積極挖掘紅色資源。
圖説:《賀綠汀》海報 主辦方供圖
弘揚海派精神 本屆音樂節以上海文化品質為追求,將吸收、借鑒、融合眾多當代優秀的藝術成果。上海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交響樂團,將奏響新時代的交響音樂力作。此外,為感謝老一代人民藝術家為文化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本屆音樂節將推出向老藝術家——陸在易先生致敬音樂會。
彰顯江南魅力 本屆音樂節聯合江蘇、浙江等地,共同推出了體現江南地區深厚文化底蘊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合唱展演活動,這是江浙滬三地首次圍繞打響“江南文化”亮相“上海之春”。《民族情——喜迎改革開放40週年古箏專場音樂會》則將通過網絡直播,與書法、舞蹈等跨界演繹,賦予江南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
力推優秀人才 匯聚原創佳作
“上海之春”不僅是領軍性人才的孵化平臺,更是全國、全世界原創優秀作品的交流展示平臺。本屆音樂節與上海音樂學院以及上海各大專業院團聯手策劃,推出了13台新人與新作專場演出,並邀請了多位曾經榮獲“上海之春新人表演獎”的年輕演奏家、演唱家再度登上音樂節的舞臺,其中包括青年歌唱家韓蓬、棱鏡三重奏組合、小提琴新星陳佳怡、青年二胡演奏家陸軼文、青年柳琴演奏家張碧雲等,為青年藝術家的後續發展助力。
圖説:棱鏡三重奏組合 主辦方供圖
此外,本屆音樂節也邀請到了歷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的部分獲獎選手舉辦《金鐘迴響音樂會》;首位亮相“世界詮釋羅西尼歌劇最高舞臺——意大利‘羅西尼藝術節’”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舉辦獨唱音樂會,集中展示國內外最高水準的音樂新人。
對標全國優秀作品,本屆音樂節還將推出眾多高水準的原創藝術成果,包括:世界樂壇知名作曲家譚盾的兩部新作:小提琴狂想曲《戲夢人生》、大提琴狂想曲《水火交融》;青年作曲家龔天鵬描寫中華國粹的作品《第十交響曲“京劇幻想”》;由我國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喬領銜主演、具有跨界融合特點的音樂劇場戲劇《笛韻天籟》;青年作曲家郭思達民樂新概念交響作品《牡丹亭》等。
舞蹈方面,《“他們在跳舞”——上海青年舞者優秀作品展演》、現代舞劇場《執迷》將整體展示滬上舞蹈創作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探索;三幕芭蕾舞劇《睡美人》基於俄羅斯和法國風格進行全新創作,將從編舞、舞美、服飾、燈光各方面呈現新的審美特點。
圖説:現代舞《執迷》 主辦方供圖
提倡跨界融合 注重導賞普及
為了滿足新時代人民大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本屆音樂節積極探索新途徑,不僅運用跨界、混搭等手法在打造立體多維化創作方面有了新突破,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而且注重從需求方角度策劃導賞形式,讓藝術真正走進人民、服務生活。
音樂節的開幕演出《中華創世神話原創作品音樂會(海上新夢XII)》、《錦繡中華—西北風情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將音樂、詩歌、攝影等不同門類的藝術形式跨界融合,讓觀眾對作品及其所蘊含的意義有更好的解讀;《笛韻天籟音樂會》集戲劇演出、現代多媒體舞臺設計、交響性為一體,《交響組歌<大運河暢想>》則整合了文化與新技術領域的優勢資源,將運河風光融入舞臺表演,有效拓寬了音樂會原有的藝術空間。屆時,這些演出都將配套推出藝術賞析內容,引導觀眾欣賞藝術、産生共鳴,收穫精神愉悅。
圖説:《交響組歌<大運河暢想>》 主辦方供圖
此外,音樂節期間還將舉辦各類豐富的主題活動、藝術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及藝術教育展演活動。每年一度的“管樂藝術節”將繼續走進上海地標,走進園區、社區、校區、廣場,以交響管樂和行進管樂的表演形式將管樂藝術送到市民身邊;藝術教育展演欄目今年將進一步關注青少年文藝事業的發展,傾力打造《小星球音悅會》、《“上海小音樂家”展演》《青少年精品專場(合唱)》等多臺面向少年兒童的專場演出,配合做好美育教育的普及工作;“上海音樂學院音樂開放周”“上海師範大學藝術展示周”、“上海大學音樂學院素質教育成果展示周”、“同濟大學音樂與表演藝術成果展示周”、“古箏藝術周”等系列主題活動也將免費開放,讓廣大學生不出校園就能參與到“上海之春”的活動中。
據悉,本屆“上海之春”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上海音樂家協會、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東方廣播中心共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