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反射:當代藝術對話都市的新方式

2018-04-25 09:37:16|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如今,當代藝術的發展與都市的關係日趨緊密,都市越來越成為當代藝術重要的靈感來源和展示平臺。都市生活的豐富性、多元性和複雜性,無疑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新的素材、手段和形式。反過來,當代藝術通過其自身的多元構成和先鋒的表達方式,拓展了它對都市文化的影響力,也豐富了當代都市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因此,某種意義上,當代藝術已經成為都市與時代的一種鏡像反射。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進程,都市越來越變得高樓林立。高樓之外是鋪天蓋地的幕墻玻璃與反光玻璃,而高樓之內是大量透明玻璃與鏡面玻璃,再加上人手一個帶有拍攝與自拍功能的手機……所有這一切,構成了當代都市中真實與虛幻共生並存的鏡像世界。當代都市除了外在的鏡像世界,事實上,內部還存在另外一個鏡像世界。科技的迅猛發展,讓網絡無孔不入,從吃、住、行,到學習、工作、社交、娛樂、旅行等等,人們無不依賴於此。這個由網絡搭建起來的世界裏,既是虛擬的,又是真實的,其實是另一個層面意義上的鏡像世界。這雙重的鏡像世界,已經構成了當代都市生活非常重要的一個面向,我們每一個人都被裹挾在其中,無法回避,也似乎難以超越,所能做的就是正視和思索。

  藝術家呂旗彰近年來的一些作品,如《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親密夥伴》系列等,採用鏡面不銹鋼與鋁網等幾種材料疊加成像的方式,虛虛實實、縮放變形。每一位站在這些作品前的觀眾,都必定會將自我的影像映射其中,無法逃避。這其實是一種極強的現實隱喻,用藝術的方式回應了當代都市景觀中無處不在、越來越氾濫的鏡像現象,並喚起我們對現實與虛擬關係的重新界定。

  在日趨鏡像化、碎片化的年代,很多炫目的日常生活表像之下卻隱藏了都市人一種無法言語的迷茫。當代都市因鏡像而導致某種眩暈感,讓我們常常可能失去對它的判斷。很多當代藝術,是在用藝術的方式提醒我們要反省自身,哪些是真實的經驗,哪些是想像的、虛擬的?

  李群力的油畫《前面有光》,表面上看他刻畫了都市正午時分,一個酷酷的年輕人迎著艷陽走來若有所思的表情,像極了一張曝光過度的照片。這個圖像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裏,難以忘記,可能是因為它用一幅畫面,非常形象直接地點出了這個時代全球都市所共有的某些特徵:在主動和被動之間,人們已經嚴重曝光過度。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的表現方式不是照相式的簡單再現和複寫,而是藝術家憑著對當代都市文化的多重映像,用藝術的方式進行表情達意,抓住生活中真實的場面或感受進行創作,將各自的人生態度隱藏于自己的作品中,緩緩滲出。這些藝術作品從不同角度剖析當代都市文化給人造成的影響,以及對當下生活狀態的感覺。某種程度上來説,這些作品成為當代都市生活的鏡像隱喻。誠然,藝術家無法控制生活運行的軌跡,但他們的作品對城市文化是一種最生動、最直觀、最形象的呈現。呈現方式有的選擇直白,有的選擇象徵,也有的選擇隱喻,共同構成了對都市文化豐富的多元化的視覺表達。同時也向人們揭示正在迅速變化的文化現實。這種姿態決定了藝術家的創作實際是一種主動的干預,是用視覺語言的方式來呈現當代都市的變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最終落腳在對都市現實的關懷,對都市人群的關懷,對都市未來的關懷。

  微觀上來説,真正驅動一個人的行為,是他的內在感受、他的情緒,人沒法拒絕自己真實的感受。所以,當代藝術無疑是一種自我經驗的表達,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投射,也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解讀。但藝術家畢竟是社會的一份子,因而他們的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集體心理特徵,成為一個特定時代的社會鏡像,折射出了社會生活的一種現實狀態。從這種意義上講,他們超越了自身,站在了歷史的交接點上,其間所呈現的價值追求與精神理想,無疑將影響都市中的人與都市文化本身。

  (作者傅軍 為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副館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