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話劇《長恨歌》回歸舞臺

2018-04-25 09:35:10|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2016年的演出中,王琦瑤新的詮釋者朱傑大獲好評。(上話藝術中心供圖)

  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出品的話劇《長恨歌》今晚起獻演上海大劇院。該劇根據作家王安憶的同名小説改編而成,首演于2003年,深受觀眾喜愛,成為15年來的保留劇目。首演至今,《長恨歌》復排多次,每一次都是不斷“升級”的過程。

  小説《長恨歌》曾獲得第一屆世界華文文學獎和第五屆茅盾文學獎,講述了“上海小姐”王琦瑤40年的情愛史,其中也交織著上海這座大都市從上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2000年初,編劇趙耀民主動請纓,計劃把這部海派小説搬上話劇舞臺。上話當即與王安憶聯繫並取得話劇的改編權,王安憶欣然答應,力邀蘇樂慈擔任導演。對編劇趙耀民和導演蘇樂慈,王安憶非常信任,對改編很少發言。2003年,話劇《長恨歌》首演。對創作實驗話劇得心應手的蘇樂慈,面對《長恨歌》卻摒棄了一切先鋒手法,盡力忠實還原。小説對城市的時代風情有大段描寫,受制于話劇舞臺無法展開,因此話劇舞美在道具上格外強調“做舊”的質感。王琦瑤“出道”時棲居的愛麗絲公寓裏那精緻奢華的核桃木傢具,她“落魄”寄身平安裏時使用的竹殼熱水瓶、面盆架子和馬桶箱,甚至“打麻將”那場戲中被反復甄選的老式骨牌和包麻將用的美軍軍用毯等,都是刻錄人物境遇的物件,串起了一個時代的舊痕遺夢。

  該劇重要的“轉變”發生在2016年,劇組下了一個狠心,將話劇《長恨歌》從文本到舞美全部推翻重來,並調整演員,由朱傑扮演王琦瑤。此次新一輪的演出,舞臺美術更有脫胎換骨的改變,在國內知名舞臺美術設計劉杏林手中,呈現更為精緻哀傷的語匯。劉杏林表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是王安憶的忠實讀者。他努力營造典麗、華美卻又暗藏破敗頹廢的氛圍,極力貼近“余光暗淡,心懷熱烈”的作品氣質。新版《長恨歌》依舊由三幕組成,其中第三幕是整部作品戲份最重的地方,是劇本的著力點,也是改動最大之處。這時候王琦瑤已經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女人了,如何在這一幕中,讓王琦瑤既“雅”又“俗”,如何彰顯出她值得同情又是個有著悲劇性缺陷的人物,是這一版改編最用力的地方,據悉改編獲得了王安憶的認可,她説話劇的呈現“比過去完整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