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第一思想家”與“阿拉”城市的淵源

2018-05-07 08:56:21|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紅色基因| “千年第一思想家”與“阿拉”城市的淵源

  今天,是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紀念日。如何記住馬克思的生日,政治課老師習慣是這麼教學生的“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本主義嗚嗚哭”(即1818年5月5日)。説到馬克思,人們就自然會想到恩格斯,想到《共産黨宣言》,想到發表時這對睿智又充滿激情的偉大學者還不滿30歲。

  “一個幽靈,共産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這是《共産黨宣言》的開卷之語,激昂中帶有詩意,作者是德國人卡爾·馬克思和弗裏德里希·恩格斯。《共産黨宣言》從1848年2月21日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問世,170年過去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最好的實踐,中國共産黨是《共産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

  一個世紀以來,馬克思可以説是中國人最熟悉、最親切的“陌生人”,這位全世界無産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無産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至今依然被公認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的學説著作深深打動中國人,並被廣泛學習運用。在中國共産黨帶領下,中國一步步朝著馬克思理想中的社會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學習運用《共産黨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深化經典著作研究闡釋,推進經典著作宣傳普及,讓理論為億萬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畫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圓。”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圖説:上海復興公園一座紀念馬克思、恩格斯的雕像新民晚報記者張龍攝

  不朽的馬克思來到東方

  申城創下傳播史眾多“第一”

  回顧中國共産黨的發展歷史,不禁發現馬克思與“阿拉”這座城市有著非常深的緣分——上海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前沿與重鎮,在中國傳播史冊上的眾多“第一個”“第一次”都在上海發生:

  《共産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問世。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燃起的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星星之火”,使得中國共産黨在上海的誕生成為一種必然。

  1920年初,陳獨秀自北京返回上海,《新青年》編輯部也遷至上海,《新青年》成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

  1920年5月,在維經斯基的幫助下,陳獨秀率先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1920年8月中共第一個早期組織——中國共産黨發起組在上海成立後,更加積極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努力提高工人群眾的思想覺悟,同時與非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鬥爭,積極為中國共産黨的正式成立鳴鑼開道。

  據史料記載,最早提到馬克思及其學説的是廣學會(英國倫敦布道會在上海創立的出版機構)的傳教士韋廉臣于1887年創辦的《萬國公報》,“馬客偲”和“恩格思”就是迄今所知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早譯名,該報還介紹了《共産黨宣言》中的部分思想觀點。

  據專家考證,馬克思的名字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時間是1898年。這年夏天,上海出版了一部系統講解各種社會主義學説的著作《泰西民法志》,這是中國人接觸馬克思學説的開始。1902年10月,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第18號上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説》一文,對馬克思及其學説也作了簡要介紹。1903年3月,上海廣智書局出版了趙必振翻譯的日本人福井準造著的《近世社會主義》。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本較系統地介紹社會主義學説的譯著,書中稱馬克思為“一代之偉人”。

  1908年1月,《天義報》最早刊發了上海譯者民鳴根據日文版《共産黨宣言》翻譯的《共産黨宣言》第一章中文譯本。在此前後,中國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先後在《民報》《譯書彙編》《近世社會主義》《德意志革命家小傳》《新世界》等書報刊物上介紹了《共産黨宣言》及其主要理論觀點。由此,馬克思主義這個“共産主義的幽靈”開始了在中國大地的“徘徊”,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

  1919年4月,在陳獨秀主編的《每週評論》第16期上發表了介紹《共産黨宣言》的文章。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這期專號上,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共産黨宣言》的基本思想作了比較系統而簡明的介紹。當時由國民黨人主辦的《建設》雜誌、《星期評論》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也都是當時研究、介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

  1919年至1922年間,中國共産黨創黨前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書籍有20余種。這些書籍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二是詮釋馬克思主義的書籍;三是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介紹“新俄國”的著作。194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陳瘦石翻譯的《共産黨宣言》完整本,除陳望道較早的譯本外,這是1949年以前《共産黨宣言》6個版本中唯一由非共産黨人翻譯、在國統區出版發行的版本。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鎮——商務印書館當之無愧。

  陳望道受命翻譯

  《共産黨宣言》中譯本滬上問世

  1920年2月下旬,年僅29歲的陳望道受《星期評論》主編人戴季陶、沈玄廬、李漢俊的委託,開始潛心研究和翻譯《共産黨宣言》。戴季陶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曾買到一本日文版《共産黨宣言》,打算譯成中文。可閱讀之後,他放棄了自譯的打算。後來《民國日報》主筆邵力子向戴季陶舉薦了陳望道,認為陳望道可勝任《共産黨宣言》的翻譯任務。於是,戴季陶向陳望道提供了日文版《共産黨宣言》,陳獨秀又通過李大釗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借出英文版《共産黨宣言》供陳望道對照翻譯。

  陳望道在家鄉義烏的柴屋裏,僅用了兩個多月時間“費了平常譯書的五倍工夫”,把這部《共産黨宣言》全部翻譯出來了。4月下旬,陳望道興衝衝地帶著翻譯好的《共産黨宣言》中文譯稿連同日文、英文版書稿一同交給了李漢俊,請他和陳獨秀校閱譯文。李漢俊、陳獨秀很快校閱完畢,最後經陳望道再次改定。《共産黨宣言》中譯本最早準備由《星期評論》連載發表,但沒有想到譯稿完成後《星期評論》卻已被迫停刊。當共産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得知《共産黨宣言》中譯本已經譯出,決定資助出版。為此,在上海拉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成裕裏12號,建起了名叫“又新”的小印刷所。1920年8月,《共産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終於在上海問世,所印千余冊很快贈售一空。

  此外,中國共産黨的第一個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于1921年9月1日在上海成立,由當時擔任黨中央宣傳主任的李達親自主持。1923年11月,中國共産黨又成立了第二個出版發行機構“上海書店”,經銷馬克思主義著作等革命書刊並印行黨的宣傳刊物,上海書店的經理是毛澤民。

  1925年,上海書店建立了自己的印刷所,並在國內外建立了馬克思主義著作和革命書刊的發行網。

  直到20世紀30年代之後,由華崗、成倣吾、博古等人翻譯的不同版本的《共産黨宣言》中譯本才又先後問世。所有這些中譯本的出版都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圖説:錯版的共産黨宣言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提供

  中國共産黨在上海誕生

  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指南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並在上海撒下了無數“紅色基因”——

  漁陽裏,紅色征程的起點。漁陽裏的記憶裏閃耀著片片紅光:一群覺悟的青年,以《新青年》《共産黨》等刊物為陣地,把紅色思想傳向四方。

  新漁陽裏,在“外國語學社”的招牌下,其實是為了掩護一批年輕人在此秘密學習馬克思主義。在新老漁陽裏內,曾有一條百米長的連接這兩條百年老弄堂的“馬克思主義小道”,來來往往的都是些憂國憂民、充滿理想的革命青年。

  在中國共産黨的創始群體中,絕大多數人是信仰堅定、理想執著的共産主義戰士。陳獨秀,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週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1920年5月至7月,一直寓居上海。這是毛澤東的思想産生重大變化的時期。期間,毛澤東還多次拜訪了正在醞釀創建中國共産黨的陳獨秀,一起探討馬克思主義;李大釗,一生共7次來上海。他曾到老漁陽裏2號與陳獨秀會談建黨。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從此,在中國出現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立志徹底改變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中國革命領導力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6

圖説: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新民晚報記者孫中欽攝

  上海翻譯出版大量著作

  左翼文化運動助推傳播發展

  左翼文化運動是由中國共産黨領導,以中國共産黨人為中堅力量,廣大進步文化工作者積極參與,是中國共産黨成立以後第一次有綱領、有組織領導開展的革命文化運動,也可以説是繼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中國革命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嶄新特點,即黨不但率領武裝的軍隊,而且率領文化的“軍隊”,同時向統治中國的黑暗勢力進攻。這在中國現代革命史、文化史上,不能不説是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一批黨的和黨所影響的文化工作者陸續聚集到上海。他們衝破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高壓,在新開闢的革命的思想文化陣地上,展開了英勇的戰鬥。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在上海正式成立。隨後,中國社會科學家、戲劇家、美術家、教育家聯盟(分別簡稱社聯、劇聯、美聯、教聯)以及電影、音樂小組等左翼文化團體也相繼成立。10月,各左翼文化團體又共同組成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簡稱文總)。

  在左翼文化運動發展的進程中,左翼社會科學工作者翻譯出版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從1927年8月到1937年6月,翻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等人的著作達113種之多。《資本論》(第1卷)、《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等著作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都是在20世紀30年代前期問世的。

  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左翼社會科學工作者特別注意宣傳介紹辯證唯物論,這在20世紀20年代前期著重介紹唯物史觀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有些著作能夠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出比較準確的闡釋,對於人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並用來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提供了有益的幫助。還有些著作注意將馬克思主義通俗化,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真理。通俗的革命理論作品啟迪了許多青年學生,促使他們的世界觀轉向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並由此投身革命。

  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開展論爭,是左翼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左翼社會科學工作者在這些宣傳、研究和鬥爭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理論水準。這種提高主要表現在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實際逐漸結合上。儘管這種結合還是初步的,但是已經使社會科學研究出現了新的面貌。

  此外,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諸學科也出現了一批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論著,成長起一批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

  中國共産黨在建黨前後,始終非常重視文化宣傳工作,形成了黨的優良傳統。1920年8月,在上海的書店裏,出現了最新出版的《共産黨宣言》中文譯本,版權頁上寫著陳望道的名字。9月,將五四時期陳獨秀創辦並主編的《新青年》,作為小組的機關刊物,並且建立了新青年雜誌社。11月,又更加旗幟鮮明地創辦了《共産黨》月刊。

  人民出版社成立後,先後組織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産黨宣言》、列寧的《勞農會之建設》等著作,還編輯出版了共産主義叢書五種,以加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力度。《先驅》半月刊努力傳播和普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成為中國共産黨的宣傳陣地之一。

  200週年

  一個世紀以來,“阿拉”對這位熟悉的“陌生人”是越來越熟悉。今天,我們仍然身處在由馬克思所打開的歷史空間中,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在21世紀風雲激蕩的歷史長河裏仍需聆聽他的言説與奧義,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關注和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

  專家點評>>

  開啟中華民族復興之門

  當《共産黨宣言》的中譯本出現在上海的書店裏那一刻,馬克思主義便與這座遙遠的東方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座城市,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第一站,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中國共産黨在這裡創立,並在近一個世紀的奮鬥中成為《共産黨宣言》的忠實傳人。馬克思主義的星星之火從這裡燎原,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門。

  正如本文所説,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申城創下眾多第一。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在中國出現,是在上海;《共産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是在上海問世;中國共産黨第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是在上海成立;中國共産黨成立後第一次大規模組織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左翼文化運動也是在上海。

  中國的先進分子,因著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看到了民族復興的曙光。於是在上海創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産黨,並將馬克思主義傳向全中國,欲推翻壓在中華民族身上的三座大山,救廣大民眾于水深火熱之中。

  如今,馬克思誕辰200年,中國共産黨也創立將近100年。這一百年,中國共産黨人高舉著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前赴後繼,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正如李大釗在一個世紀之前所説的,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譚力(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校刊編輯部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