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著名編劇陶玲芬為浦東開發開放30年提前備好了一部海派電視劇 浦東版《請回答1988》,譜一段家國同構的流金歲月
海派電視劇是什麼概念?上海發生、上海取景,這還不夠,還得有鮮明的海派文化特色,得講上海的風物人情。
現在,寫過《婆婆媳婦小姑》《兒女情長》等劇的陶玲芬把筆力再聚焦一些,“我寫浦東,劇中人必須是只在浦東這片土地上才有的人,劇中事必須是只在浦東才可能發生的事,這是我的承諾。”
昨天下午,由上海祥子文化、浙江雙馬、上海聚鷹堂等共同創制的電視劇《浦東人家》在上海中心大廈正式啟動。該劇圍繞浦東本地人唐引娣、奚祥生一家三代展開,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講述到當下,通過他們半世紀以來的生存狀態和命運沉浮,描摹出浦東鄉土上城市化進程和開發開放過程中的人、事、情。這部《浦東人家》將在2020年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時獻上一份熒屏大禮。
目前,陶玲芬的劇本已完成10萬字總稿以及10集分集劇本。在把接力棒傳給導演楊亞洲之前,她説自己還得用“無可取代”的標準去仔細打磨,“如果把文檔中‘浦東’兩個字替換成‘深圳’‘海南’或是其他地方,那故事都是不成立的”。
“五龍一鳳”,每個角色都是老浦東會心一笑的身邊人
手頭的劇本,陶玲芬調用的不只是文字功夫,還有個人的生命體悟。對於這個16歲就從延安東路搭乘擺渡、再穿過爛泥渡路去東昌中學讀書的上海編劇,對於這個做了38年“浦東媳婦”的故事講述者而言,寫她念茲在茲的浦東,“有一種欲罷不能的衝動”。
坐在記者面前,她説:“我用本地話給你講講劇本吧,裏面許多細節,老浦東一聽就懂。”的確,單單是主人公一家五兒一女的名字,就“很浦東”:金龍、銀龍、鐵龍、石龍、寶鳳、小龍。幾十年前若在浦東地界隨便喊一嗓子,大概有好多人會應和“金龍”這個名字。
不僅取名有著本地氣息,夫妻倆及“五龍一鳳”的言行舉止、人生遭際,都帶著特有的地緣特徵。父親奚祥生代表著浦東“三把刀”之一的瓦刀,跟當年擺渡到浦西來造房子的泥水匠“大佬倌”一脈相承。母親唐引娣是養豬能手,舊聞裏説的曾在國際飯店席夢思上睡不著覺的浦東勞模,是其原型。寫長子金龍前,陶玲芬與有著“中國農民第一股”之稱的川沙界龍飲食掌舵人聊了很久;銀龍是“千方百計要離開農村”的一代注腳,他嘗試過社辦企業,在1978年考上同濟大學建築系,後來成為浦東城市規劃設計院的中堅,頭一年造楊高路,第二年造“五路”;鐵龍踏上了駛往雲南的知青專列;石龍被過繼給了父親鋼鐵廠的同事;小龍早早走向外面的世界,去北大讀書,去華爾街學金融,直到他瑞典籍妻子被兒童醫學中心作為專家引進,婦唱夫隨,他才回到故土;女兒寶鳳嫁到嚴橋鄉,看著寓意“種田人出了頭”的由由大廈平地而起。
循著劇中人的生活軌跡,陸家嘴、金橋、張江、川沙、南匯、臨港、外高橋等浦東各新老功能開發區漸次打開。編劇不提“全景式”三個字,但許多從小生長在浦東的人會從中看見自己。
用溫暖細節鋪滿故事,哪怕主題如此驚心動魄、艱苦卓絕
陶玲芬告訴記者,劇本寫了三年多,楊亞洲也已耐心等了三年多。編劇與導演誠心期待這次合作,因為兩人都是細水長流的“生活派”,“我們有一點很相似,不信奉‘叢林法則’,不擅長刻畫步步為營的人生,都喜歡用溫暖細節來鋪滿故事,哪怕這次講述的其實是驚心動魄、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浦東建設”。
韓劇《請回答1988》是編導二人都很鍾情的作品,人物命運就在平淡細瑣的日復一日中悄然變遷,再轟轟烈烈的歷史進程也是在一蔬一飯裏漸漸顯現。《浦東人家》也應該是這樣理想的樣子。
現有的劇本裏有個故事,拍好了,必是憑細節惹人哭引人笑的段落。當年,寶鳳要嫁給嚴橋鄉的丁國弟,父母本不同意,因為丁家條件著實不好。可寶鳳提了兩點理由,一則丁國弟是個快活人,跟達觀的人過日子不苦;二則,丁家的房子離黃浦江不算遠,天清氣爽的夜晚,看得見江對岸外灘的燈光。婚後,寶鳳真的常常要到家門前的土路邊眺望浦西的璀璨夜。可沒過多久,他們這一片需要為南浦大橋的建設拆遷遠走。搬家那天,寶鳳歡喜著奔向憧憬的新生活,丈夫丁國弟走在最後面,手裏捧著其母遺像喃喃自語:“姆媽,你跟好哦。”上世紀70年代,丁國弟的母親就是在一次渡輪事故中長眠在了黃浦江裏。
“我想用一种家國同構的手法,寫小人物小故事,但浦東開發開放的必要性、必然性,自然會從故事裏流淌出來。”這是編劇對於這部海派新劇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