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本月底近三百名中外學生畢業,成為連結中國與世界的紐帶 上紐大外國留學生成長為“中國通”
“不來中國,不向中國人學習,怎麼能了解中國呢?”説起在上海紐約大學就讀的緣由,來自美國馬裡蘭州的ZoeJordan這樣告訴記者。雖然沒到中文十級的水準,但她已經能用流利的漢語進行對話,還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趙藝。本月底,她將和近300位2018屆畢業生一起告別上紐大校園,他們是上紐大建校以來的第二屆學生。獲得中國學碩士研究生項目的全額獎學金後,趙藝將前往北京大學燕京學堂讀碩士,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為了解每位2018屆畢業生,上紐大校長俞立中特意在手機上建了一個2018群。通過群內的溝通他了解到,面臨畢業的每位學生都有精彩故事,“通過四年的學習,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更豐富了。”
選擇上紐大當作“冒險”
來到中國四年的美國留學生趙藝有志於成為一名中國問題觀察家。近日,她用獨特的國際視角,將自己的觀點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官》雜誌上。文章用英文介紹了習近平思想,解釋了“主義”一詞在中國背景下的語義和象徵意義。她提出,政策分析人士應關注“主義”是如何轉化為具體的政策,而不要糾結其象徵含義。“很多人都對中國有著刻板印象。來中國學習後,我才了解到很多事情的真相,還常常與其他國家的人進行辯論。”趙藝説。
對中國的興趣並非一日達成,早在高中選修外語時,她就沒有隨大流地學習西班牙語或法語,而是選擇了相對“小眾”的中文。在申請大學時,這段經歷也讓她選擇了離家甚遠的上紐大,“為何不把這當作是一場冒險呢?”
在上紐大就讀全球中國學專業時,趙藝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國的方方面面,她對政治、戰略研究以及國際關係的興趣愈發濃厚。在海外交流時,她加入了華盛頓史汀生中心實習。作為組內唯一熟練掌握中文的成員,她主要負責研究中國與南亞各國之間的雙邊關係。
回到上海後,趙藝開始了解與中國研究相關的研究生項目,北大的燕京學堂研究生項目闖入她的視線。“如果説上海像紐約,那麼北京就像華盛頓。”趙藝告訴記者。她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政策分析師或研究人員,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將為她的研究提供豐富的學術資源。
最大的收穫是“以世界為課堂”
和趙藝一樣成為“中國通”的,還有來自美國的LouisDemetroulakos。這位主修全球中國學的小夥子中文名為廖俊,為了提高漢語水準,他一入學就規定自己每天從下午4時起只講中文。為了將課本中的對話活學活用,他最愛與上海計程車司機“嘎訕胡”。對中國本土商業文化的理解以及出色的跨文化意識,讓廖俊在求職過程中脫穎而出。他將提前一年畢業,去一家外企擔任業務發展經理,往返于上海和雅典之間。
外國留學生成為“中國通”的同時,中國學生也正在開拓國際視野。自帶學霸屬性的上海學生李暢認為,在上紐大最大的收穫是“以世界為課堂”,這也是上紐大的校訓。在他看來,這句話的意義在於上紐大提供的平臺、機遇與資源,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機會選擇自己的高度,觀察這個世界。見過的多了,眼界和價值觀自然會發生變化,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帶著這份認識,他已選擇了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準備去美國進行深造。
另一位上海姑娘葉霖則將自己和同學定義成“世界公民”。畢業後,她將前往“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絡”工作。這個非營利性國際組織由亞太經合組織(APEC)發起建立,致力於推動亞太各經濟體之間互聯互通。“很榮幸能為這一組織工作,並參與推動亞太地區供應鏈信息透明化,降低跨境貿易成本。”
“學生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同,也讓我堅定了對學校培養模式的信心。”俞立中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