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醫院用“一張網”做實醫聯體中樞環節

2018-05-10 08:52:5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市浦東醫院線上線下齊發力,讓居民看大病不過江,切實緩解區域醫療衛生資源不均衡“痛點” 用“一張網”做實醫聯體中樞環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正在上海市浦東醫院全科統籌門診為病人看診。(上海市浦東醫院供圖)

  一個週六早晨,正在外地出差的浦東新區惠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張秋增接到了簽約病人胡老伯的電話,“張醫生,我騎電瓶車時摔到了肩膀,肩膀不好動了,怎麼辦?”張秋增當即通過預約轉診模式聯繫到上海市浦東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姜新華,安排胡老伯就診。胡老伯激動地説:“家門口的全科醫師幫我們預約聯繫浦東醫院專科專家看病手術,出院後專家又聯繫好全科醫師指導用藥,現在我們浦東老百姓看病太方便啦!”

  從打通家庭醫生電話到一次滿意的全程醫療服務,這背後是一張“業務緊密型醫療衛生協同發展網”構建起的同質化全過程醫療服務。如何切實緩解區域醫療衛生資源不均衡的‘痛點’,讓老百姓能“一診到底”,作為醫聯體的中樞環節的上海市浦東醫院正在探索。

  多學科聯合,縮短急危重症求醫半徑

  上海市浦東醫院作為區域醫療中心,承擔著服務浦東南部地區近150萬人口醫療的功能。如何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是醫護人員關心的頭等大事。

  4月11日上午,家住浦東新區大團鎮的張老伯突然失去意識,家人將他送至浦東醫院後,醫生診斷為急性腦梗死。卒中中心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聯合作戰,順利取出血栓,張老伯的血流供應得到了恢復。出院後,張老伯逢人便感嘆,“要擱過去,即便沒有一命嗚呼也肯定癱瘓在床了。”

  多學科聯合讓原本因輾轉奔波而延誤最佳救治時機的患者有了最好的預後。浦東醫院一方面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腫瘤醫院等組成神經外科、乳腺外科多個專科醫聯體,另一方面又與同在浦東新區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兒童醫學中心等建立合作機制,疑難重症患者在救治上有了綠色通道,轉入三級醫院也更加便捷。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縮短急危重症求醫半徑,也給老百姓就醫帶來更多便利。

  醫院社區協同發展,首創“全科統籌門診”

  區域醫療中心如何成為真正的區域“領頭羊”?作為中樞環節的綜合醫院又怎樣起到“上聯下達”的作用?2012年,浦東醫院牽頭惠南、祝橋等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自願+協議”的形式首次提出“業務緊密型醫療衛生協同發展網”(簡稱“醫協網”)新型醫療聯合體。

  “只有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才能讓醫院放得下、社區醫院接得住。”浦東醫院黨委書記杜忠華介紹,為提升全科醫師在診療實踐中精準分診與診療能力,浦東醫院首創“全科統籌門診”,目前已有五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18名全科醫師參與門診工作。

  馮偉是惠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全科醫生。自全科統籌門診實施以來,他每週都會到浦東醫院坐診半天。“當患者看著自己簽約的家庭醫生與浦東醫院的專科專家共同坐診,他們對我們的信任度也大大增加。”

  通過區域醫療中心“全科統籌門診”的實戰操練,一批可以獨當一面的基層骨幹力量迅速成長。目前,“醫協網”所覆蓋11家社區的家庭醫生簽約率最高達56.48%、轉診率最高達87%。

  “雲病理”隔空會診,打造“家門口”醫院

  有數據顯示,在歐美,一名病理醫生服務的人口是1000人至2000人。而來自中國醫師協會病理科醫師分會的統計顯示,我國現有病理醫生約20000人,服務人口比約為1:7000,病理醫生缺口將近10萬人。

  為了緩解人員不足與輔助檢查參差不齊的現狀,浦東醫院2013年開始建立基於信息化的“一平臺四中心”———區域影像診斷中心、區域醫學檢驗中心、復旦-浦東疑難病理會診中心、移動遠程協同中心以及浦醫家智慧雲平臺。

  復旦-浦東疑難病理會診中心作為上海首個數字化疑難病理會診中心,通過整合復旦病理專家庫,病理切片的光學圖像變為可傳送的數字圖像,病理專家可將診斷結果第一時間從“雲病理”平臺發送給臨床醫生。以前需要幾週甚至更長時間的疑難病理會診,借助“雲病理”平臺,可將診斷時間縮短為一天,甚至30分鐘內就能出具準確的病理診斷報告或諮詢性報告,為臨床醫生和患者帶來極大便利。

  截至今年3月,區域醫療中心已幫助社區中心診斷影像報告近3萬份、審核影像報告近20萬份,為社區節省醫技人員30多人。其中,“雲病理”還將優質醫療資源從上海本地,輸送到雲南邊遠山區、江西革命老區、陜西“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診療2500多例,診斷正確率近10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