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利西路,小到僅能容納車輛單向通行,但全球第一輛自主駕駛無人跨運車、第一輛港口無人集裝箱卡車都是從這裡“開出來的” 上海小馬路裏隱居著一個“全球第一”
譚黎敏和全球首輛港口作業無人集裝箱卡車模型。張伊辰攝
長寧區利西路,小到連入口都不怎麼起眼,僅能容納車輛單向通行。但是,全球第一輛自主駕駛無人跨運車、第一輛港口無人集裝箱卡車,都是從這條上海小馬路裏“開出來的”。
2015年5月25日,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利西路成立。三年來,這家上海科創企業悄悄引導著全球人工智能港口落地應用領域的“新標準”:與招商局港口合作打造全球首套港口人工智能理貨系統、與振華重工合作生産全球第一輛自主駕駛無人跨運車、與廣東珠海港集團合作打造全球第一輛港口無人集裝箱卡車,成為了“上海製造”對外發出的“新名片”。
“以市場帶動研發,夢想從需求出發。”西井信息科技創始人兼CEO譚黎敏,土生土長的上海人。5月11日下午,市委書記李強主持召開中小型科技企業座談會,譚黎敏受邀參會並就優化科技創新舉措、倡導弘揚創業精神等話題暢所欲言。他自豪地説,目前為止,全球能做全局化改造的港口人工智能供應商只有西井信息科技一家。
百名員工85%是技術人員
譚黎敏告訴記者,企業中文名中“西井”二字取自於青浦區朱家角中學門前百年石板街“西井街”,那裏是他從小生活學習的地方。
公司成立之初,團隊不過三人。經過三年發展,公司員工已近百人,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技術人員佔比接近85%,這其中90%為海歸博士或碩士,均來自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擁有強大的人工智能科研背景。
2016年,西井信息科技研發出全球首套港口人工智能理貨系統,並收穫了第一份商業訂單。2017年,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人工智能海關監管閘口在廣西欽州保稅區上線。目前,西井信息科技的智慧港口系統已經推廣到十多座港口,遍佈中國東部沿海。2018年1月,西井信息科技與振華重工合作研發的全球首輛自主駕駛無人跨運車問世,填補了世界港口人工智能水準運輸的空白。同月,西井信息科技又與廣東珠海港集團完成全球首輛港區作業無人集卡的第一箱作業。
實現了“貴族碼頭的平民化”
起先,西井信息科技的業務與港口人工智能並沒有直接關聯。在一次市場調研中,浙江寧波大榭招商國際碼頭髮布了智慧港口的改造需求。面對完全陌生的港口行業,西井信息科技的年輕團隊勇敢接受挑戰,大膽轉型,針對市場需求,先後利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出智慧理貨、無人駕駛、港機智慧改造等實際應用。如今,全局化人工智能碼頭已實現從閘口到場橋再到岸橋的人工智能理貨、無人集裝箱水準運輸,實現了碼頭作業系統的全覆蓋,完全實現類人腦智慧,涵蓋了浙江、廣西等多地港口及海關保稅區、航運公司堆場。
此前,自動化碼頭因為建設難度大、成本高、收益慢而被稱為“貴族碼頭”。如今,依託在智慧理貨、智慧閘口等局部作業實現人工智能升級,“貴族”變成了“平民”。據測算,僅智慧理貨這一環節,就在節省80%人力的同時,提升了300%的效率。
無人卡車車隊預計明年初實現商業化
在智慧港口系統推廣運行期間,有港口運營方提出了新需求:西井信息科技能不能為港口提供無人卡車、無人跨運車的駕駛方案?
以內地港口的水準運輸為例,95%的企業目前仍使用傳統人工駕駛集卡拖車。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1600萬名卡車司機,以四五十歲中年男性為主,已經出現“青黃不接”的跡象———在碼頭駕駛集卡拖車需要A駕照,但按照國內的交通法規,一名司機想要從C照增駕到A照,至少需要五六年時間,如果其間發生扣分或者事故,增駕的時間將更長。
“僅在國內,港區集卡就超過了20萬輛;而全球則有2000多家集裝箱碼頭。港區無人水準運輸市場需求巨大。”譚黎敏説,港口每年為一輛港區作業集卡車付出的人力成本就達到三四十萬元。一輛無人卡車運行五年,同樣時間人類司機的成本達到了150萬元到200萬元。
市場有需求。在評估市場和自身技術後,西井信息科技決定開闢自動駕駛業務。2016年12月底,自動駕駛團隊組建完畢。據悉,西井信息科技正組建無人跨運車隊和港口無人集卡車隊,在多個碼頭進行運營。預計明年年初,這支無人卡車車隊就能實現商業化,産生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