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聖執導《村戲》在滬舉行研討會

2018-05-16 10:17:4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由鄭大聖執導的電影《村戲》在滬舉行研討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電影《村戲》斬獲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特別表彰。圖為《村戲》劇照。

  有評論家認為,《村戲》或許不是2017年最好的電影,卻是最重要的電影之一。因為它至少接續了三種傳統:中國電影現實主義創作的傳統、中國鄉村題材影片的傳統、中國電影美學的傳統

  本報訊(首席記者王彥)在斬獲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特別表彰後,上影集團出品的《村戲》再獲眾多業內專家的好評。昨天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該片提供了頗為豐富的閱讀維度:對藝術精神的堅持、對歷史的凝視和反思、對人性複雜的展現等,都為當下現實主義電影創作進行了有益探索。

  電影《村戲》改編自賈大山小説,由《村戲》《花生》《老路》幾個短篇整合改編而來。以改革開放初期北方農村“唱戲”與“分地”為由頭,引出主人公“奎瘋子”的一連串故事。該片導演鄭大聖講起當年拍攝過程,回憶裏滿是時間的沉澱:他們跑遍太行山脈勘景;在2015年冬天時拍攝第一期,用時32天;花半年多時間種花生,等葉子抽芽,呆2016年夏天時又返回拍了10天的夏季光景;此後不斷剪輯修改,至2017年得到放映許可證,總共歷時三年。在備受商業浪潮衝擊的市場裏,那一片碧綠的花生田,便是導演經營的藝術空間。上影集團黨委書記任仲倫將之稱為“堅持藝術精神的一種勝利”。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認為,該片有思想、屬於文學、屬於鏡頭的藝術。在他看來,導演將集體記憶轉化為和他個人有關的民間文化記憶,“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他自己由此進入的深思的口子”。

  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張建亞用“精、新、深”三個字來概括《村戲》的藝術特色。“精”是設計的精心、製作的精良、“攝錄美服化道”的精緻完整。“新”是形態的新,“這兩年找不到可類比的電影”。“深”則在於影片具有的歷史的縱深感、對人性的深刻描摹。

  在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尖眼中,《村戲》或許不是2017年最好的電影,卻是最重要的電影之一。因為它至少接續了三種傳統———中國電影現實主義創作的傳統、中國鄉村題材影片的傳統、中國電影美學的傳統。觀眾不會從該片裏找到“顏值推崇”,“但它可以召喚出我們對中國電影新的期待,一種詩學電影的期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