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城市倫敦東京巴黎紐約等都是體育之都;而正在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上海,當以全力打響“四大品牌”為契機,厚植體育文化土壤——建設國際體育賽事之都,助力打響“上海服務”
上海正努力在“卓越的全球城市”坐標係中謀求一個更靠前的位置,有一個容易被忽視、卻頗能引發公眾歡呼與熱情的著力點———體育,在昨天成為了市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當世界級城市絕非偶然地扛起“頂級體育城市”的身份時,當建設國際體育賽事之都被作為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的重要內容時,委員們的真知灼見值得一聽。
當城市榜“約等於”體育榜
上海市政協昨天舉行的“加快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專題協商會上,本市政府部門介紹了一份研究報告:多個在國際上具有權威聲望的體育城市榜單裏,倫敦、東京、巴黎、紐約、洛杉磯都毫無例外地佔據前排位置。這些名字也經常出現在全球頂級城市榜的前列———體育城市與全球城市的參照係,因此擁有了高度的一致性。
根據研究,這五大全球著名體育城市擁有一些“公約數”:經濟社會發達,綜合實力強;體育人口眾多,運動理念深入人心;體育消費旺盛,體育産業發達;體育基礎設施完善,體育場館不僅是賽事舉辦地,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平臺;都有承辦頂級賽事的經驗,特別是除紐約以外的其他四座城市都至少承辦或申辦成功了兩屆奧運會;職業體育享譽世界,擁有頂級的職業俱樂部,比如美職籃等北美職業體育聯盟都有紐約的球隊,倫敦則擁有六個英超俱樂部。
不難發現,這六個特徵“很體育”,但未必與競技相關。事實上,它們大多涉及群眾體育、文化理念等深層次內容。某種意義上,這些城市的職業體育、競技體育可以被認為是體育文化積累的自然結果。這種“以厚植體育文化土壤為先”的觀點成為政協委員們的共識,也在無意中為昨天的討論設定了框架。
別讓上海大媽再去馬路邊上跳舞
雖説聚焦“國際著名體育城市”,但委員們的話很接地氣。上海大學教授陸小聰委員拿廣場舞説事兒:“如果將來,上海大媽們要跳舞還要去馬路邊上,如果在上海想找地方打球、游泳都不太方便,那就不能被稱為世界著名體育城市。”
平心而論,上海近年來的體育基礎投入力度很大。目前,人均擁有體育場地1.83平方米,較“十二五”時期有了明顯進步。但這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在國內城市中也沒什麼優勢。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粟瑩委員説,體育場館建設必須要以規劃為先。上海寸土寸金,由於缺乏規劃,許多場館只能是事後在林立的高樓中“見縫插針”;假如能在社區、街區定型前同步規劃運動場館,那建設難度會減小許多。
一些與會者提出,上海不僅需要徐家匯體育公園、浦東足球場這樣高水準的設施,也應結合實際,在小區、綠地、郊野公園,甚至商務樓頂,辟出一些不那麼標準、但讓人們玩得起來的場地。這同樣需要政府引導。
校園是很有潛力的體育空間。蔣碧艷委員特別關心如何落實“向社會開放校園體育設施”的舉措。她發現,一大瓶頸在於學校下班後開放的體育設施沒人管。是交給街道,還是委託第三方?始終沒有定論。為此,政府應出臺規範加以明確。
要讓學校把運動場館的門開得更大,還必須化解校長的另一大心病。粟瑩説,學校不怎麼在乎費用,最擔心的是運動傷害,或者説管理風險。她説,保險公司應該開發更多險種、覆蓋更多類型體育場館設施,而現在,只有泳池能買到保險。
如果體育總監是僅次於校長的人
“中小學體育教育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盧慧文委員為説明這一觀點舉了一個例子:在拜訪發達國家學校時她注意到,排在校長之後、擁有校內第二大影響力的人居然是運動總監;在上海的學校裏,根本找不到對應的職位。
國內外大學的體育理念也有差異。有與會者談到,美國高校的體育設施都非常好,因為這是優秀學生非常看重的。
盧慧文説,體育教育這兩年的確越來越受到重視,但被納入應試教育體系後,體育卻變味了。中考要考“三步上籃”,於是操場上能看到很多三步上籃很標準的孩子:“但這就是孩子們喜歡的籃球嗎?”盧慧文説,體育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課程和考試,而是要拓展到課外,包括建立校園俱樂部、校際聯賽;教育者要創造條件,激發學生內在的運動熱情。
萬大寧委員也認為校園體育不應拔苗助長。他説自己年輕時候很愛運動,猶記得當年很多學校都有招牌體育項目,但現在這種氣氛淡了許多。萬大寧強調,運動是年輕人的權利,學校體育不應該強調功利性和競爭性,至少要幫助學生培養一種不同於“叢林法則”的競爭心態。作為校長,則應該從育人的角度選擇體育項目,順勢而為。
讓體育的品牌效應不斷溢出
體育離不開品牌。一個頂級賽事、一座著名球館、一家體育公司,其品牌影響力不僅在於體育,更會對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形成輻射和溢出。
上海體育學院院長陳佩傑委員在一份書面發言中説,全球著名體育城市應有著名體育品牌,上海正在全力打響“四大品牌”,建議從體育資源各個環節入手,加快形成覆蓋有關消費群體的體育産業品牌。
實際上,不久前發佈的《全力打響“上海服務”品牌加快構築新時代上海發展戰略優勢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中,建設國際體育賽事之都是一個重要的專項,包括打造國際頂級賽事、培育本土賽事、提升體育産業化水準等具體舉措。但對標國際一流,上海在體育品牌方面還有明顯短板,比如沒有舉辦奧運會、世界盃等大型頂級賽事的經歷,沒有頂級的職業體育俱樂部,沒有頂級體育品牌。
來自上海開放大學的楊平委員説,要打造全球體育品牌,必須大力培養高層次的體育人才,包括體育經紀人、經營管理人才、法律人才、知識産權管理人才、甚至是志願者,這都需要政府支持。
陸小聰委員説,討論如何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不能只關注體育本身。他建議政府著眼全市建立統籌機制,充分發揮體育的溢出效應和聯動效應:“上海應該結合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願景,在這方面加強制度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