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診療轉向以居民健康管理為中心,嘉定區打造家庭醫生新型服務模式 服務流程再造,家庭醫生離居民更近了
嘉定工業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區分中心家庭醫生李正茂正在為病人看診。本報見習記者
“這裡配藥、驗血、中醫理療樣樣有,而且交通方便,我家就住附近,抬抬腳就到了!”去年2月,嘉定工業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區分中心正式對外運營時,吳老伯第一時間前來簽約,量血壓、配藥……如今他將自己的健康全權交給了這裡的家庭醫生。
這是嘉定區打造家庭醫生新型服務模式的一個縮影。如果説以往家庭醫生與二三級醫院一樣,是以疾病診療為中心,那麼如今嘉定區正在圍繞以居民健康為中心重構系統,通過家庭醫生把醫療健康服務整合在一起。據悉,目前,嘉定區家庭醫生簽約24.15萬居民,簽約率17.73%,60歲以上居民簽約16.24萬人,簽約率達84.16%。
“全專聯合”,讓居民願意在家門口看病
“在這裡看病既方便又省錢。”自從簽約了家庭醫生,吳老伯再也不願去“大醫院”看病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先他每月要去位於嘉定區的三甲醫院瑞金北院配藥,早上七點之前就到醫院排隊掛號,往往要折騰到中午才能回家,而且每次最多配三個星期的藥,一年的藥費自己要付3870元左右。在享受“長處方”政策後,到工業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區分中心配藥來回最多20分鐘,每次可配六周的藥量,一年到站點配藥九次,自付1404元,比原來足足省下2400多元。
李正茂是吳老伯的家庭醫生,2014年,他從嘉定區中心醫院心血管普內科轉崗至工業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區分中心。為何願意從二級醫院到社區醫院?李正茂告訴記者,在心血管普內科,他看過太多因不注重保養而得病的患者,認識到“從根源上提高居民健康意識更有意義”。
從專科醫生到如今的全科醫生,李正茂面臨的挑戰也不少。“以前只需要管心血管病人就好,現在病人從頭到腳我們都要看。”在他簽約的病人中不乏難治性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如果病人確實需要轉診,我們會第一時間把病人上轉至上級醫院;病人在上級醫院經過治療穩定後,再下轉到我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由家庭醫生跟蹤管理。”李正茂解釋道,這樣實現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之間的“全專聯合”,形成一個分級診療的閉環管理模式。
優化家庭醫生服務流程,實現就醫“零排隊”
最近天氣忽熱忽冷,吳老伯的老慢支又犯了,他立馬想到了自己的家庭醫生。通過微信公眾號“健康工業區”實時預約,吳老伯可以自行選擇就診日期和時間。“滴”一聲,到自助設備上劃一下社保卡,螢幕上就跳出他簽約的家庭醫生的名字,按照預約時間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幾乎沒有等候,吳老伯便順利就診。
嘉定工業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建根介紹説:“為了方便就診患者,我們進一步再造和優化了家庭醫生首診分診系統。通過將居民‘1+1+1’簽約的信息與預約掛號系統的整合,讓簽約居民可以在就醫服務時第一時間找到自己簽約的家庭醫生。”
前來社區醫院就診的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以往排一次隊、付一次款、做一個項目的就診過程並不方便。嘉定區精簡非醫療服務環節,相繼上線“後付費系統”,老人再也不用來回折騰了。不到八分鐘,吳老伯便從醫生那裏拿到了處方單。在繳費環節,吳老伯所做檢驗檢查項目需要支付的金額,將在就醫後、取藥前通過收費窗口、自助機、支付寶、微信等多種方式支付,實現“先診療後付費”。據統計,與以往比,先診療後付費的新模式使患者的就診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
家庭醫生從一個人延伸到一個團隊
“如今的家庭醫生不再是簡單看病、開藥,而是進行居民健康管理。”嘉定區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陸璇告訴記者,在嘉定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在嘗試開發一種全新的家庭醫生健康服務管理系統,由原先的“一個人”變成“一個團隊”。每一位前來就診的簽約居民先由健康管理師(家庭醫生助理)接診,詢問基本情況,進行健康評估,包括已經存在的疾病和將來可能發生的疾病。隨後生成一份初步的健康指導方案,居民前往家庭醫生的診室,由其開展進一步的診療和健康管理服務。
這樣的服務模式已在李正茂的全科門診開始試點,已簽約480多名居民的他幾乎每天都要看上二三十個病人。
可以説,1名家庭醫生、1名健康管理師、1個區域家庭醫生服務中心以及若干個外包服務中心,這種“3+X”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的創新,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了家庭醫生的服務內涵,如今新型服務模式在工業區社區穩步試點推進。“嘉定區衛計委針對居民健康需求,由家庭醫生團隊提供基本服務的同時,可以整合資源,為居民實施綜合、連續、全程性的健康管理。我們希望使家庭醫生真正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陸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