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正在商場內體驗VR互動遊戲。
走進商場,如果眼前有兩個攤位,一個寫著“摺紙”,一個寫著“教你折出能飛60米遠的紙飛機”,你會參加哪個?答案顯而易見,前者僅僅是一場手工藝製作,後者則是帶有創意的科普活動。
科普活動曾經屢屢被商場拒在門外,而如今商家卻主動熱情地把它“請”進商場。就在上周上海科技節開幕之際,南方友誼商城、百聯南方購物中心、徐家匯東方商廈等滬上三家商場集體上演科普嘉年華,孩子們在有趣的科學實驗展臺前流連忘返,觀看球幕科普電影的人排起了長龍……商場,儼然成為上海又一座綜合性科普場館。
短短幾年間,科普活動在商場的地位經歷了從無人問津到蔚然成風的轉變,並成為商場積聚人氣和打造品牌的一張王牌,不管是商場運營方,還是科普推廣者,都為這樣一種商場和科普融合帶來的新模式新業態點讚。
商場要客流,科學能吸引眼球
事實上,現在各大商場並不缺少活動,東方商廈會員中心負責人姚天辰就告訴記者,他們每個月都會舉行插花、製作中國結、沖泡咖啡等活動,既然如此,他們為何還要堅持把科普活動引進商場呢?
在策劃把“如何復活一隻恐龍”展覽搬進商場時,上海科技館展教服務處公眾傳播部主任胡璽丹曾認真地研究過商場到底需要什麼。答案顯而易見,是客流。在如今這樣一個商品可以在網絡上快捷方便購買的時代,商場需要挖掘開拓吸引力,才能把人們吸引進來。
“現在的消費者來商場可不是只來買東西的,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對各種互動式場景感興趣,他們享受購物的過程,而不是買了商品就走。只有那些能滿足他們精神需求的商場,才會在未來贏得更多的消費者。”百聯股份運營總部總經理溫宇清説。
“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好奇心,人們總是對某件事物感興趣後才去研究,而在研究之後,同一件事物就有了不同的解讀角度。”胡璽丹説。
如果僅僅從自博館中搬幾隻恐龍標本到商場,標注上它們是什麼龍,未免太老生常談,但如果用上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告訴人們為什麼暴龍的“腰”越來越平、恐龍的一步距離有多大等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發現,不但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多停留一會,還會成為朋友間的談資。
不再是冷冰冰的展板,而是一場秀
在溫宇清印象中,以往的科普活動就是冷冰冰的展板,或者透明櫥窗裏的展品。“商場客流的年齡層次、受教育水準差別很大,太專業、枯燥的知識消費者看不懂,也不願看。”她説。
不過當被告知現在的科普活動已經變了樣後,溫宇清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來到上海自然博物館看了他們推出的幾檔自研科普節目。一個叫“我為甲蟲狂”的活動,溫宇清本來以為只是認認甲蟲標本,誰知整個活動參與感極強:先觀看一段甲蟲視頻,然後在科學老師的指導下往杯子中倒水、加石膏攪拌,以勺子為模具做出昆蟲的身體、再插入塑膠片做的昆蟲腿……
“我們現在研發科普活動時,並不以知識灌輸為目的,而是要引起觀眾的興趣。”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服務處處長顧潔燕説。在文字介紹、事務展示的基礎上,科普活動融入了大量秀的成分———魔術、相聲、虛擬現實、遊戲等元素被大量使用,甚至在某些科普節目中完全放棄了“説理”,直接用表演展示科學的神奇。
來參加上海科技節的新加坡科學中心工作人員秀湘提到,新加坡的科技節要持續一個月,到時商場裏會有各種各樣的科普活動,一般以酷炫的科學表演和互動性強的親子互動為主,與科技館中的科普活動相比,這類活動比較有趣、親民。
不搞一陣風,而要形成商場品牌
與以往零星半點的科普進商場不同,這一回,滬上商場是下了決心一定要把科普活動做下去,做成商場品牌的一部分。
原來的科普進商場活動依靠的是科技工作者或專業場館的科普員工,儘管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願意走出實驗室,為公眾講解科學,但對於一個商場來説,總是等著別人來講,受限制太多,不能成為常態。
去年,上海百聯集團萌生了培養商場裏的科學老師的想法,他們派出20位店員到上海自然博物館接受培訓,最終有13人通過考核,成為科普活動進商場的“中堅力量”。每個月,他們都會組織一場科普活動,消費者在商場微信上報名,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活動。從去年9月首場科普活動進商場以來,迄今已經舉辦了16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