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現實題材 滬群文新人新作“海味”足

2018-05-29 09:46:1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11天展評展演中4門類182個原創作品同臺競技,聚焦現實題材 申城群文新人新作“海味”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群文新人新作展演民族管弦樂合奏《洛神歌》。 本報記者 蔣迪雯 攝

  民樂合奏《洛神歌》、阿卡貝拉《開天闢地》、打擊樂《后羿》、小品《龍王與伏羲》……昨晚,2018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迎來“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專場”壓軸演出。過去11天,音樂、舞蹈、戲劇、曲藝4個藝術門類的182個原創作品在新人新作的舞臺上同場競技。不少評委表示,上海群文原創作品的表現令人欣喜,作品數量和整體品質較去年又有提升,“新作形式多樣,聚焦社會現實題材,展現出鮮明的上海特色、豐富多彩的群文特徵。”

  群文作品聚焦社會現實

  上海的有車族時常困擾于停車這個“老大難”問題。在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舞臺上,海派快板《暖男保安》就以保安小良為主角,講述他通過誠信管理有效解決停車問題的故事。小品《使命必達》和《門裏門外》則把鏡頭對準快遞小哥,表現了他們的酸甜苦辣。市群藝館創作部副主任、作曲家王曉寧説:“從參賽的作品來看,各門類作品都重視現實題材創作,反映當前的社會焦點。”

  以中華創世神話為題材的作品,也同樣聚焦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之間的聯繫。小品《龍王與伏羲》講述先人伏羲為人類爭取活下去的權利,懇求龍王與其簽下捕撈契約的故事。“我們將視角放到上古神話對當下的意義和啟示,希望通過伏羲這個角色,引發人們對環境及海洋生物保護的思考。”長寧區文化藝術中心主任葉笑櫻説。

  挖掘上海本土資源

  “浦東宣卷、浦東説書、上海説唱、滬書等土生土長的曲藝類作品,令曲藝專場充滿著濃郁的海派風情。”看完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後,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曲藝類評委吳文科非常驚喜,“看到了大家對上海本土資源的挖掘。”

  “越體現上海特色的作品越能令觀眾産生共鳴,越能在全國作品中脫穎而出。”這是評委們的共識。展評展演中,各門類都有不少作品體現了上海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群舞《紅韻》、小品《從軍志願書》、蘇州評話《捍衛者》以上海紅色文化為題材,描繪了上海的紅色基因;舞蹈《盤花新姿》靈感來自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的盤扣製作技藝,海派風情十足;女聲獨唱《古鎮月亮》營造出“小橋流水”“欸乃櫓聲”的詩情畫意,描繪出江南文化的獨有韻味。市群藝館館長蕭燁瓔説:“大部分作品入口都很小,但反映的是火熱的生活,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現實意義。”

  推動群文精品化創作

  本次展評展演戲劇類作品達到42個。評委陸在易則對器樂專場印象深刻,他認為器樂類水準提高的幅度最大,“以前群文的器樂音樂表現手法比較少、技巧比較陳舊,江南絲竹佔據了統治地位,而今無論從音樂技巧和表現手法和器樂演奏種類來説都大大突破了以往。”

  近年來,上海積極推動群文創作,通過戲劇、書法、美術、文學、曲藝、合唱6個群文創作基地和示範點的引領、示範、帶動作用,針對目前群文創作的薄弱環節,先後舉辦曲藝創作、廣場舞創編、合唱指揮、民樂創排等專項培訓,併為群文新人提供采風機會和創作扶持。

  此外,各區也紛紛對接設立區群文新人新作的選拔機制。閔行區群藝館舞蹈指導卞莉莉參加過多屆市級展評展演。她介紹,原來區裏的選拔活動定在每年春節後,後來發現評選出來的作品在參與市級評選之前缺少打磨的時間,於是改為前一年12月舉辦。此次參賽的舞蹈作品《高原上的白玉蘭》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來的,“有目標、有渠道,督促著我們年年出新品”。

  不過,王曉寧也指出,群文新作雖然整體水準提升,但離精品還有距離,新人新作的選拔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召開各門類的創作座談會,請評委為作品把脈,讓群文創作者有的放矢,進一步打磨自己的作品。”明年,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將在上海舉辦。2018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活動的“優秀群文新作”將直接進入中國藝術節的上海地區選拔賽,角逐群文領域最高榮譽——群星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