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三板斧”炒作套路漸失效

2018-06-07 09:02:50|來源:中國證券報|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高送轉”、“蹭熱點”和並購重組作為拉動股價上漲的三大主要手段,曾被上市公司頻頻選用。去年以來,在監管部門不斷打擊下,市場更趨理性,投資者日漸摸透其中玄機,上市公司用“三板斧”炒作股價套路逐漸失效。業內人士表示,防風險仍是今年市場監管重要主題,預計監管仍會加強。加上投資者教育工作持續展開等因素,價值投資理念日漸深入人心,A股各種炒作老套路將難以為繼。

  “數字遊戲”面目揭開

  “還好今年沒推‘高送轉’,不然可能股價不漲反跌,還引來監管嚴查,得不償失。”深市主板一家上市公司董秘王泓(化名)近日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公司股價一季度大跌,董事長曾提出想“通過‘高送轉’來刺激一下”,但考慮到監管政策,最終並未實施。

  曾被不少上市公司看作拉抬股價手段之一的“高送轉”,正面臨監管從嚴和投資者不買賬的雙重境遇。這也是導致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對“高送轉”的態度更謹慎、“高送轉”概念明顯降溫的重要原因。

  以深市一家推出“十送十”的光電器材公司為例,預披露“高送轉”預案次日股價一度大漲9%,但隨後就是連綿不止的下跌,當日參與炒作的投資者紛紛被套牢。截至5日收盤,這家公司的股價(複權後)已較“高送轉”預案披露首日收盤價下跌超過三成。

  證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報中推出“高送轉”的公司僅57家,分別較2016年、2015年減少144家、313家。另據統計,今年“高送轉”披露前1個交易日,股價平均漲幅僅約1%;披露後1個交易日,平均漲幅僅約2%;披露後3個交易日,股價基本回歸常態。

  “‘高送轉’只是‘股本擴大、股份拆細’的數字遊戲,屬股東權益內部調整,與公司生産經營和盈利能力無直接關聯,對投資者持股比例沒有實質影響,更無法提升上市公司價值。”深圳一位私募人士介紹,很多投資者對“高送轉”錯誤認識,易形成業績過度樂觀或填權補漲預期,從而成為部分上市公司利用“高送轉”拉抬股價,掩護減持套現、對衝限售股解禁壓力犧牲品。

  對於“高送轉”監管機構始終保持從嚴監管態勢。一方面,通過制度規範、日常問詢、事後處置等全鏈條式舉措,抑制公司利用“高送轉”開展不當市值管理;另一方面,通過持續不斷的投資者教育,幫助中小投資者認清“高送轉”的本質,不再盲目跟風。

  “蹭熱點”剩“一地雞毛”

  一些上市公司出於拉抬股價需要,可能會在公開發佈的消息中耍“小花招”,意圖改變投資者對公司當前業績和發展預期。其中,“蹭熱點”便是一些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

  前不久,市場突然出現一批“抖音概念股”,短期內股價遭爆炒。隨著抖音及不少上市公司紛紛發佈澄清公告,多只個股如今已迅速“退燒”,大漲大跌後只剩“一地雞毛”,套牢一批中小投資者。

  今年以來,市場還出現多個概念炒作,如“區塊鏈”“晶片”“獨角獸”等,但“蹭熱點”的結果往往是股價上漲“曇花一現”。

  以年初異常火爆的“區塊鏈概念股”為例,不少公司主動發公告稱投資區塊鏈項目,但在滬深交易所問詢下,不得不將實際情況披露給投資者。事實上,其中絕大部分上市公司所謂的區塊鏈業務仍處於前期階段,沒有實質進展。

  除易導致股價大起大落,“蹭熱點”還成為一些公司“抬轎”減持手段。深市一家從事智慧化技術應用服務的上市公司因此前通過公眾號發佈與區塊鏈有關文章,當天股價立即漲停。巧合的是,公司董事當天減持數萬股。

  從監管機構動作看,對“蹭熱點”炒作行為的監管力度一直未放鬆。此前,交易所都會在第一時間發出問詢函,要求公司説明業務進展、盈利模式等,盡可能將最真實情況展現給投資者。

  “在上市公司‘蹭熱點’方面,投資者還需進一步提高認識,儘量少參與炒作。”上述私募人士表示,作為理性投資者,在面對市場炒作熱點題材時,要保持冷靜,不能僅簡單根據公司臨時公告和分析師報告就形成投資決策,必須回歸公司基本面,尤其是通過認真閱讀年報等定期報告分析公司實際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切勿盲目跟風。

  並購重組回歸本源

  在股價炒作“三板斧”裏,最易引發投資者追捧的手段莫過於並購重組。常常是並購重組預案一齣,上市公司股價立馬漲停。

  今年以來,已出現多個“預案一齣、立馬跌停”案例。如某電動玩具生産企業,4月公佈重組具體方案,結果次日復牌後股價不漲反跌,接下來更是連續三個跌停。

  “現在投資者越來越理性了,看穿上市公司套路後自然會‘用腳投票’。”王泓表示,去年以來,監管機構加大對“忽悠式”重組監管力度,投資者逐漸認清上市公司重組真實目的及背後風險,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作為資本市場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最主要方式,並購重組對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具有重要作用。在重組實踐中,個別上市公司、重組方及實控人意圖通過“忽悠式”重組上市,甚至是在並無實際方案情況下發佈要並購重組的消息,僅將其當做拉抬股價手段,嚴重侵害投資者利益。

  對這種情況,監管機構一直持續從嚴打擊,目前取得不錯的效果。以深市為例,2017年完成並購重組190起,同比下降13.64%;並購交易金額6580.77億元,同比增長46.46%。産業並購佔主導地位,其中超六成為産業整合,“忽悠式”“跟風式”重組趨於平靜。

  “防風險仍是今年市場監管重要主題,監管機構一方面要繼續從嚴監管上市公司各種股價炒作行為,防止投資者遭受虛假披露等違法違規行為侵害。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幫助投資者理性分析判斷,不盲目跟風炒作。”上述私募人士説,隨著理性價值投資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相信A股各種炒作老套路將難以為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