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品牌 夯實“下一座健康科技城”基石

2018-06-06 08:47:2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卓越的健康服務業,學者提出科技創新應更實在地賦能醫療健康 聚合品牌效應,夯實“下一座健康科技城”基石

  西雅圖、倫敦、匹茲堡……當全球大小城市紛紛希望轉身為 “下一座健康科技城”時,上海是否能在這個全球健康科技賽道上跑出別樣精彩?近日在滬召開的健康科技創新城市論壇上,專家學者圍繞“科技創新,讓市民更健康,讓城市更美好”主題,探討上海如何打造 “健康科創城”。與會專家認為,按照亞洲醫學中心城市的定位,營造更好的科技創新環境,通過科技創新釋放醫療服務産業新活力,這將擦亮 “上海服務”品牌,為健康服務業的發展賦能。

  高新技術助力醫療服務升級

  老百姓看病體驗好不好?中國社會科學院行動經濟學實驗室執行主任、首席專家姚宇提出,人工智能、大數據結合面部表情識別等新技術,將有助於提升醫療服務體驗。

  最新的臉譜記錄系統就在試驗能否提升患者的體驗。這個已經在國內部分醫院試點的臉譜記錄系統,會記錄就診者面部的情緒信息,一旦捕捉到負面情緒,比如憤怒、恐懼情緒數值提高,系統就會提醒導醫趕緊過去 “滅火”。

  “疾病本身會影響患者的情緒,而患者跟醫生的溝通過程,對後期情緒影響也很大。”姚宇説,不要小看這個情緒 “滅火”系統,它關係到問診效率乃至科室的績效。因為,患者的負面情緒降低,醫患糾紛減少,醫院的 “隱性成本”也會降低。

  這只是新技術用於醫療服務升級的一個縮影。 “隨著消費升級,健康管理、健康養老、健康旅遊、健康金融等,都可能成為上海健康服務業面臨的新需求。”上海市衛生計生委規劃發展處處長徐崇勇説,上海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很大,隨著幹細胞治療、細胞免疫、基因測序等新技術的成熟,健康服務的外延和內涵都在不斷豐富,健康科學技術創新正是健康服務業的發展基礎。

  發展與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健康服務業

  上海有著不斷發展的健康科技和國內首屈一指的醫療水準。那麼,上海距離下一座 “健康科技城”還有哪些關卡要突破呢?

  市衛生計生委科教處處長張勘分析,上海各大醫療衛生機構的創新實力強勁,但如何把基礎研究成果導入病房,提升藥物研發、疾病精準預測預警和有效干預等臨床問題解決能力,則需更多創新之舉。

  這涉及産業協同、科創配套等諸多環節。有專家提出,上海要打造與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健康服務業,需要大力推進健康服務業的集聚和融合,形成一批特色化高端健康醫學園區。結合基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結合旅遊、養老需求,讓上海成為健康管理、創新療法、先進檢查檢驗等的創新集聚地,並成為開放共享的臨床試驗平臺,鼓勵協同創新,推進科技轉化。

  在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趙丹丹看來,這將不是醫療機構、衛生部門可獨立推進的任務。

  “我們在研究科創時,除了研究科技本身,還需要企業、科研機構、使用單位,包括受眾,共同研究讓醫療科技創新活力更好迸發的政策,讓好的研究真正落在百姓的健康上。”

  找尋科研活動與經濟刺激的平衡點

  正在打造美國西北健康科技中心城的西雅圖,已經集中諸多健康科創企業,涉及制藥、腫瘤生物技術、健康信息技術等領域。倫敦的 “東部矽谷”也已在生命科學、數字醫學領域發展得有聲有色。此外,以色列、日本、法國等國家在新藥研發、腫瘤質子療法等前沿技術領域一直在加快腳步。

  “各國、各地的政策對上海健康科創建設的啟示很多。要推動創新,政府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像杠桿一樣撬動社會資本進入創新體系。”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部副主任何達説。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日本去年召開人工智能推進懇談會,法國2005年推出競爭力集群計劃以及瑞士2006年落地 “KICK孵化器”,這些都是政府在佈局新技術配套發展政策、形成創新産業鏈集群以及給予資金支持方面的探索。

  更重要的是尋求一種平衡點,既避免科研和經濟脫節,又不能太注重經濟刺激,以避免科學家 “人人面向金錢”。這也是不少國家和城市推動健康科創時正在探索解決的問題。 “以營商環境為比,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為科研人員營造寬鬆、良好,更多以科研本身意義為導向的一個環境。”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説。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提醒,技術越是創新,就越要防止就醫 “倒三角”現象,否則由此引發的就醫矛盾、差距會更大。因此,要營造更有利於創新的環境,“從政策角度看,雖然三級醫療機構的發展和提升非常重要,但同樣重要的還有要把技術下沉到社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