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上海電視節勾勒出中國人心靈畫卷

2018-06-11 09:31:4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第24屆上海電視節明天開幕 用百姓的感人故事,勾勒出中國人的心靈畫卷——“中國電視劇走過60年”綜述之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中國電視劇60年走過的路是令人欣喜的,熒屏中一段段普通百姓的日常歲月,折射著社會變遷。圖①《渴望》、圖②《雞毛飛上天》、圖③《北京人在紐約》。製圖:馮曉瑜

  1958年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播出,由此寫下了國劇60年發展的第一筆。如今,邁入第60個年頭的中國電視劇已成為記錄時代變遷的一個重要見證。與此同時,電視劇作為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被賦予了更高、更深刻的核心價值觀的闡述意義,日益彰顯出其獨特的引領路徑。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電視劇這60年走過的路是令人欣喜的,特別是民生題材電視劇,幾乎構成了中國歷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藝術畫卷。從《渴望》到《一年又一年》《北京人在紐約》《空鏡子》《雞毛飛上天》《我的前半生》等等,中國電視劇創作始終是與時代同行。熒屏中一段段普通百姓的日常歲月,折射著社會變遷;一個個具有時代深刻烙印的情感故事,勾勒著國人的心靈畫卷。

  民生題材電視劇,幾乎構成了歷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藝術長卷

  《渴望》被稱為“中國電視劇發展歷史性轉折的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部大型室內電視連續劇,1990年出品的 《渴望》引發萬人空巷的觀劇熱潮,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和命運走向,都是人們茶余飯後熱議的話題。

  自此,專注于透視平民的生活和情感,便成為我國電視劇創作的一種文化自覺。比如,《過把癮》讓不少觀眾從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看到了自己;《北京人在紐約》對於當時的“出國熱”進行了社會與文化層面的雙重剖解;《牽手》深度解析了現代都市人的複雜情感世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鋪展出一幅北京大雜院裏的世俗風情畫……凡此種種,都用藝術的力量讓平凡人生煥發出灼灼光彩,令觀眾身臨其境地領略到美好和偉大就在身邊。

  優質的輕喜劇作品,把小人物的生活呈現得淋漓盡致、余味十足。1991年,《編輯部的故事》以編輯部構築的微型社會作為敘事依託,運用“調侃”的方式展現人生百態,開創了中國電視系列喜劇先河。《我愛我家》則用一系列具有高度寓言性的小品故事,強調了親情的溫暖,兩部作品成了至今難以逾越的經典。

  進入新世紀以後,儘管我國熒屏上偶有披著現實主義外衣的偶像化、懸浮化和過度娛樂化之風,但仍涌現出一大批在市場經濟的制播生態中,真正恪守現實主義精神的精品力作。《北風那個吹》《老農民》《溫州一家人》《雞毛飛上天》等作品,都將波瀾壯闊的時代潮流和萬千氣象作為個體與家庭情感的景深演繹,兼顧了戲劇張力和社會容量。一批佳作中,以“小人物,大時代”為敘述範式,外化出在這種勢不可擋的社會變化中一些典型人物思想和情感的掙扎與抉擇。

  作家對生活的獨特體驗和靈動描繪,為電視劇添上了點睛之筆

  上世紀90年代初電視劇呈現井噴之勢,在《空鏡子》《媳婦的美好時代》《生逢燦爛的日子》等優秀作品中,那些樸實的、平淡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日常體驗、日常的歡樂和痛苦和心靈成長,讓許許多多的人從電視劇裏找到了自己。

  表現生活的廣度與深度,説到底需要豐富生動的故事情節、立得住的人物形象來支撐和表現。從《渴望》裏的劉慧芳、宋大成,《編輯部的故事》裏的李東寶、葛玲,《過把癮》裏的杜梅、方言,《甜蜜蜜》中的雷雷和葉青,《歡樂頌》的四個女孩,《雞毛飛上天》中的玉珠和江河,《我的前半生》裏的羅子君、唐晶、賀涵和陳俊生……一批技藝精湛人物出彩的電視劇在表現出較強的藝術自覺意識,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內涵豐富、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這批深入人心的經典熒屏形象,構成了中國電視劇發展60年豐富的角色與人物長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認為,雖然時代在變,但電視劇一直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敘述故事”和“消費故事”的渠道,而“好故事、好人物”及其傳遞出的精神價值仍是評價一部電視劇優劣的重要標準。著名評論家仲呈祥還記得自己當年進入中國電視劇藝術委員會的第一項工作便是著手對電視劇進行文學改造。提高文學修養成為他眼中解決電視劇工作者文化準備、美學修養不足的必然選擇。“雖然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但文學性是當代一切藝術的基礎,電視劇導演是踩在小説家的肩上登上藝術階梯的。”李準、丁振海等一批卓有建樹的文藝評論家先後被他請進藝委會,“飛天獎”評委全部由電視臺工作人員擔任的局面由此改變。

  在電視劇敲開文學大門的同時,一些作家也開始主動走近電視劇。20世紀90年代初,鄒靜之將自己平時收藏古玩積累的素材寫成長篇小説《琉璃廠傳奇》。作品拍成電視劇後,製片人鄧建國找到鄒靜之,請他再度出馬創作電視劇劇本。這就是後來被一再續拍的 《康熙微服私訪記》。多年埋頭詩歌創作的鄒靜之從此聲名鵲起,今天他已經成為國內金牌編劇。

  作家通過電視劇與社會廣泛交流所帶來的認同感和滿足感,是當今任何藝術形式都無法替代的,而他們對生活的獨特體驗和靈動描繪,則為電視劇添上了點睛之筆。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指出,近年來的一個可喜現象是:不少電視劇突破了簡單的通俗文化樣式,將自身定位為 “一種綜合的新型的又具有我們時代美學品格的文學藝術”,這些優秀作品記錄生活,更書寫時代,甚至把“家族史”和“社會史”融合在一起,從家長裏短出發,向生活致敬。

  《2018中國電視劇産業發展報告》顯示,在近三年立項的電視劇中,超過一半是當代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這也是中國電視劇近年發展中明顯的變化。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中國故事”將在更廣闊的空間發出時代的強音,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