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株“申城胡楊”紮根喀什土壤

2018-06-11 09:20:08|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不忘初心只爭朝夕 170株“申城胡楊”紮根喀什土壤

  上海對口支援的新疆喀什地區莎車、澤普、葉城、巴楚四縣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作為上海第九批援疆幹部,170名來自申城各區各崗的“先鋒”匯聚到了一起。在遠離家鄉5000公里的土地上,他們是先鋒隊、是播種機,帶著泥土、淌著汗水,懷著一份愛民情懷、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棒接著一棒跑,全面落實援疆任務。

  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喀什地委副書記楊崢直言:這個由170人鍛造而成的黨組織,把在疆的每一天都當作第一天,不忘初心,把在疆的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只爭朝夕。每個援疆幹部人才就像一株沙漠中的胡楊,展示著一種一往無前的精神,展示著才華和精神,也錘鍊了黨性、意志和品格。

  衛星工廠實現家門口就業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這是上海援疆提出的一句響亮口號。27歲的依再提·艾海提就是眾多走出家門走進廠門的居民之一。一個多月前,她來到了葉城縣上海産業園瀟湘紡織有限公司在伯西熱克鄉10村設立的衛星工廠上班,從家到工廠步行只要10來分鐘。

  隨著踩踏,布料在依再提·艾海提的縫紉機上飛舞起來,整齊的針腳一字排開。工廠特地在這裡設立了幼兒看護點,4歲的兒子就在廠區裏玩耍,因為上班而無法照顧孩子的難題再也不用擔心了。“我已經來這裡工作一個月了,離家又近,很好。”依再提·艾海提開心地説道。如今,她一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最低能拿到800元,等過了3個月培訓期後,就能按照計件工資領錢了。

  伯西熱克鄉10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黨工委書記高勇告訴記者,村裏共有847戶居民,貧困戶達到了266戶。為了能更好地幫助脫貧,上海援疆葉城分指揮部推出了“1+N+X”模式,以産業促進就業。將企業純手工加工環節脫離出來,將生産流程分解成簡易加工過程,農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和增收致富。可以説,“家門口就業,閒時間掙錢”,實現了多方共贏。

  如今,村裏大多數婦女走出了家門。在葉城縣夏合甫鄉5村,來自江蘇啟東的陳培蘭開辦了手套衛星工廠,招募了251名員工,生産出口德國的棉質手套。每位員工平均每天可以完成72雙手套的縫紉工作量,除了計件工資外,陳培蘭提供每人每天10元的“保底費”,只要準時打卡上班,就有收入。如此計算,每人每月收入基本能達到1050元。對於手腳麻利,特別勤快的員工,陳培蘭還會給予額外獎勵。“以前想幹點啥也沒機會,現在變為了産業工人,收入不斷上漲,也更加自信了。”27歲的阿娜古麗説。

  上海援疆更注重項目的“後發展”,幫在點子上,扶在根子上。2017年,葉城縣在20個深度貧困村建立了20個衛星工廠,2018年還將建設30個衛星工廠,讓廣大群眾就近就地就業。這幾天,20歲的熱孜萬古麗·依提特別高興,因為馬上就能坐上火車去家鄉以外的地方看看了。在葉城縣職業高中學習服裝設計與工藝的她,將與其他30名同學成為第一批被“送出去”的骨幹力量,前往揚州一家大型紡織企業進行培訓。目前,上海援疆幹部正會同學校,緊鑼密鼓地推進第二批約30名學生前往上海一家大型紡織企業培訓。

  同時,這些企業也正著手在葉城縣的上海産業園區內設立工廠,在完成3個月的培訓後,這些孩子們將帶著技能和本領回到家鄉,帶動周邊更多年輕人,形成輻射效應。

  安居富民房裏的小康生活

  如果説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那安居富民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項目。援疆幹部通過各種方式,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讓他們錢袋子鼓起來,努力改善生産、生活條件。自從搬進安居富民房後,家住巴格阿瓦提鄉巴格霍伊拉2村的阿依姆·麥提庫爾班的生活徹底發生了改變。“巴格阿提瓦鄉”的漢語意思是“美麗繁榮的果園”,阿依姆的新家也處處被蔬果包圍著。

  不久前,在上海援疆莎車分指揮部幫助下,阿依姆83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房蓋了起來,政府一共補貼了28500元,其中上海援疆資金補貼了10000元。看著眼前能夠達到抗震7級的新房子,阿依姆説,“再也不用擔心以前的土坯房在地震中倒塌了。”

  她家房子後面的庭院裏還種了好多蔬菜瓜果,有南瓜、葡萄、番茄、辣椒。這正是村裏發展的“庭院經濟”,如果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還能額外獲得補貼。

  “一戶村民家裏有30株南瓜苗,一株結3個果,一個果子能賣8塊錢。”趙忠給記者算了筆賬。除此之外,庭院裏的番茄、辣椒、白菜,還有種的葡萄長熟了都可以通過上海援疆莎車分指揮部的聯繫,由合作社進行銷售。再加上家中飼養的肉鴿,僅靠“庭院經濟”,一戶村民家一年就有望獲得1萬元收入。

  為了讓家家戶戶都找到合適的增收途徑,上海援疆莎車分指揮部還為他們打造了美發廳、點心店等項目。努爾曼古麗在村裏開了一家美容廳,取名“心靈美美容廳”,雖然開張只有短短2個月,來嘗鮮的人不少。記者推門進去時,正巧有位同村的姑娘來做頭髮。只見努爾曼古麗熟練地梳頭、編發,噴上髮膠,一個美麗的髮型很快做好了。除去成本之外,美容廳一個月盈利額約在1800元。

  對於眼前的生活,不少村民直喊“亞克西”(非常棒)。按照家家戶戶都有收入的現狀,鄉黨委書記趙忠開心地説:“2020年全村脫貧不是難題了。”

  據介紹,去年上海援助莎車縣建成安居富民房19000戶。同時,在建房過程中注重與庭院經濟建設相結合,促進農戶尤其是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拓寬穩定脫貧渠道。2018年,上海援疆項目莎車縣的安居富民工程約22591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070戶。今年末,莎車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安居富民房建設任務將全部完成。

  構建電商平臺讓新疆特産走出去

  除了扶貧,上海援疆更注重扶“智”、扶“志”,只有“三扶”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摘除“貧困帽”。

  再過十多天,沙漠蜜洲農場裏的“巴楚留香瓜”就要迎來今年第一批收成了。這些天,艾孜麥提來瓜棚的時間也比平時多了起來。作為留香瓜電商平臺項目負責人,他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互聯網在輸送新疆特産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

  巴楚縣地處偏遠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是國家大面積連片貧困地區,農業在三産中佔比達40%,得益於當地優越的自然環境,農産品品質優良。但因地處偏遠,農副産品附加值低,物流成品高,外銷渠道少,嚴重限制了縣域農産品外銷渠道,影響了農民增收脫貧。

  在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揮部指導下,當地通過“互聯網+農業”模式,通過電商平臺推動縣域特色農産品銷售。巴楚留香瓜一躍成為可與新疆傳統哈密瓜、伽師瓜等齊名的“網紅”,當地收購價也較此前上漲了近1倍。

  像艾孜麥提這樣的年輕人也行動了起來,在農技推廣中心幫助下,巴楚不少農民都學起了種瓜技術。如今,不少貧困戶通過這些種瓜技術獲得了收入改善,技術工種的種瓜員月收入達到3000—3500元。同時,巴楚縣初步形成了以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為縣域電商資源整合中樞,通過電商人才培育孵化器,打造以快件收發中心為物流配送紐帶的巴楚縣電商發展運營模式。

  “組團式”援疆全方位發力

  為了能全方位發力,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不斷深化“組團式”援疆模式,將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職能的醫療、教育系統人才聚攏在一起,發揮1+1>2的功效。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是2歲半的艾斯瑪最難忘的節日,這是她“重生”後的第一個兒童節。如今,艾斯瑪的父母臉上再也沒有了憂愁,更多是笑容,這一切要感謝來自的上海援疆醫生。

  去年10月,2歲的艾斯瑪被查出肝臟上長了一個腫瘤,肚子大得像個皮球。焦急的父母帶著女兒四處求醫,被告知:腫瘤已經轉移,沒有辦法治療。抱著一線希望,父母帶她來到了喀什二院,面對複雜的病情,醫生們立刻組織全院會診,初步診斷為巨大肝母細胞瘤、肝內及雙肺多發轉移。雖然腫瘤觸手可及,卻無法手術切除,並且殘余的一點點正常肝臟也存在肝功能衰竭的危險。

  面對幼小可愛的生命,醫生們提出治療方案:如果化療後腫瘤能縮小,還是有手術機會,且術後有70%以上治愈的可能。

  兩個療程後奇跡出現,不僅肝臟腫瘤明顯縮小,連雙肺轉移灶都消失了。但如果不切除原發病灶,以後仍然有復發轉移的風險。大家把希望寄託在了來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擅長複雜肝膽胰手術的上海援疆醫生戚曉升。第一次面對這麼稚嫩的肝臟,戚曉升有些壓力,看著大家期盼的目光,他仔細研究了CT片後決定手術。經過醫生們通力合作,手術非常成功。

  經過半年恢復,艾斯瑪已經能和同齡孩子一樣又唱又跳。兩位醫生也和艾斯瑪一家成了好朋友,她的父親逢人就説:“感謝上海援疆醫生,否則,我的孩子活不到今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來自上海的援疆醫療隊伍不僅用高超的技術為當地百姓解決疑難雜症,同時也發揮“傳幫帶”作用,傳授絕技,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麥合巴·阿布來提,是喀什二院的一名維族住院醫生。這幾天,她要獨自完成一台小兒耳朵畸形矯正術,工具只是一根被視為醫療“廢棄物”的麻醉導管管芯。這樣的“手術”不僅能節約大量醫療費用,還能在患兒初期就使其畸形得以矯正,避免孩子長大後再因為手術而導致創傷。這項“獨門秘笈”恰恰就是麥合巴的“師傅”———上海耳鼻喉科醫院援疆醫生倪玉蘇傳授的。

  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還在推進當地基礎教育上下了不少功夫。作為教育人才“組團式”援疆試點學校,澤普五中這兩年的進步眾人有目共睹,它成為當地百姓在為孩子報考學校時的第一選擇,這裡有來自上海閔行區的10位援疆老師。上午10點半,七年級九班裏傳出朗讀聲,13歲的麥迪乃姆·亞森和40多名同學一起,朗讀著投影螢幕上顯示的古文《河中石獸》。陳昌平老師則聲情並茂地細心講解著各處重點語句。

  今年,澤普在喀什地區將率先普及國語教育,還將試點遠程教育,孩子們坐在澤普五中的教室裏,也可以與5000公里外閔行文來中學的學生們一起同步視頻,共享資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