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醫療隊首創“組團式”醫療援疆模式,他們希望終有一天病人不再奔波 讓醫療援疆內涵超越“一線生機”
上海交大醫學院專家義診團成員、瑞金醫院周偉醫生在喀什二院示教超聲引導下的甲狀腺穿刺。本報首席記者唐聞佳攝
阿布和他那顆在薄薄皮膚下跳動的小心臟有救了!日前,借助一根網線,6歲的阿布在家鄉的診室與千里之外的醫生們“面對面”———澤普、喀什、上海的醫生“三地連線會診”,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劉錦紛教授和張海波教授會診後“拍板”,“我們能治好這孩子!”昨天,靠著用先進材料3D列印出的新“胸骨”,阿布康復出院。
6歲阿布贏得的“一線生機”,靠的是上海援疆醫療的七年耕耘。
今年是上海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的第八個年頭,上海對口援疆是全方位的,涉及産業、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當地人拉著記者説,醫療援疆是老百姓感受度最高的。上海首創的“組團式”醫療援疆模式于2015年受到中組部等四部委肯定,推向全國。記者近日跟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專家義診團走進喀什發現,“組團式”援疆的內涵還在不斷豐富著。
七年援疆,靠的是上海整個“大後方”鼎力支持
出生起,阿布的心臟就像挂飾般吊在胸前,當地醫生判斷他“活不過兩歲”,結果阿布頑強地活到了6歲。不久前,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派到喀什二院的援疆醫生張磊接到這個從澤普轉來的病例。“國內有報道的才十例。”面對這個罕見的心臟外置畸形複雜先心病,張磊對治療犯了難。
能否組織一次“澤普縣—喀什市—上海市”的三地連線,讓頂級專家下沉到縣一級醫院診治危重患兒?張磊想到了大後方———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新建了省際醫聯體遠程會診系統,他所在的喀什二院是南疆新型醫聯體互聯網遠程醫學中心。就這樣,上海—喀什—澤普三地醫療一線牽。
“正是這一新型遠程醫聯體,為孩子真正贏得了‘一線生機’。”張磊説到。
喀什二院的南疆新型醫聯體互聯網遠程醫學中心,還幫助了很多偏遠患者。這是一個五級網絡,覆蓋整個喀什地區,向下連到村衛生室,向上連到上海瑞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等三甲醫院。這個平臺取名“白玉蘭”,以紀念上海設計、出資並建設了它。
援疆七年,上海醫療援疆工作創舉很多,“組團式”經驗是繞不開的。
“組團式是相對分散式而言,針對過去工作中存在的目標不夠集中、資源缺乏整合、前後不夠連貫等,我們主動調整工作模式。”第九批上海援疆醫療隊隊長、喀什二院副院長崔勇告訴記者,“組團式”包括人才選派、設施投入、醫療服務等多方面。一項上海援疆醫療工作,背後有上海各級政府、醫院、醫學院校、科研機構等鼎力支持。
比如,喀什二院的七個臨床醫學中心和一個實驗研究中心的建設就得到上海中山醫院、華山醫院、瑞金醫院、仁濟醫院等八家三甲醫院的幫扶。在上海市科協支持下,今年5月,南疆地區首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在喀什二院成立,首批引進周良輔、戴尅戎、葛均波、張志願4位院士和14名專家,對接喀什二院的臨床、科研、人才培養,進一步拓展援疆的內涵。
病人留下了,南疆還首次迎來外國實習醫生
喀什二院是上海衛生援疆的重點建設單位,2010年起,上海已派出113名中長期幹部人才。這群上海人用技術、熱情服務當地,也在當地人心中獲得了好口碑。而喀什二院,在當地人看來,實現了一年一個跨越,是響噹噹的“上海節奏,喀什速度”!
“2009年,我們的年門急診量不足8萬人次,2016年已超過38萬人次;2009年的年手術量不到7000人次,目前是2.3萬人次。”喀什二院院長唐獻江説,這些數字背後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益。
五年來,喀什二院開展新診療技術、新應用項目250余項,填補了南疆乃至整個新疆的多項空白。前年,喀什二院順利通過三級甲等醫院評審;去年,通過國家衛計委電子病歷應用等級六級評審;今年,成為ISO15189國際標準認可單位,標誌著臨床檢驗結果獲得國際認可……
這座正在崛起的南疆醫學高地,吸引的不僅是病人“回流”。在喀什二院腎病科工作的娜孜亞·斯加克,從新疆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沒有留在烏魯木齊,而是選擇回到家鄉。“我想跟著上海醫生學習,更好地為家鄉人服務。”斯加克説。
去年,喀什二院還迎來了五名巴基斯坦醫學生實習。這是南疆地區首次來了外國實習醫生。“以前病人留不住,現在我們好多學科一下子跑到了全疆第一,病人不再需要往烏魯木齊甚至更遠的地方看病了,我們還留住了人才,引來了外國病人、醫學生,這是上海帶給我們的新氣象。”喀什二院黨委書記阿布都克尤木·塞麥提對記者説。
“柔性援疆”,不斷深化“組團”內涵
如今當地老百姓都誇讚,位於喀什健康路的喀什二院是“上海的醫院”“值得信賴的醫院”。援疆的300多個日夜,也讓不少上海醫生把喀什當作“第二故鄉”。
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骨科醫生彭曉春援疆已近半年,他説自己常常“算日子”不是盼著回家,而是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援疆一年半,時間真的很有限,我要讓徒弟學到真正需要的東西。”彭曉春正要帶徒弟開展保膝等一系列手術,這在南疆是史無前例的。
入疆的上海醫生們都有一個緊迫感:如何真正幫助當地提升。
“衛生援疆中至關重要的是技術援疆和理念援疆相結合,否則就可能造成援疆專家走了,新技術也走了,病人也走了的現象。”崔勇説。為此,上海正不斷深化“組團”的內涵。
此次上海交大醫學院專家義診團裏,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的危重搶救課、仁濟醫院消化科醫生李曉波的消化道早癌內鏡診斷和治療演示、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劉錦紛教授的帶教查房,無不引來科室醫生們的圍觀。這其實是在援疆醫療隊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實際需要,上海後方不斷派出專家組入疆,形成的“柔性援疆”模式。
借助喀什新型醫聯體遠程會診平臺,上海醫療隊還組團對莎車、澤普、葉城、巴楚縣人民醫院開展幫扶,形成“大組團”帶動“小組團”,努力實現“疾病早發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疑難病不出地區”的目標。
“醫療‘組團式’援疆是一項創新,沒有先例可循。”崔勇説,希望上海醫療隊讓當地的收穫超越“一線生機”,希望終有一天病人不再奔波,在當地就可以解決大多數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