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2日的“走進年輕人記錄新時代”白玉蘭電視論壇上,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總監幹超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中國紀錄片藍皮書指出,2017年中國紀錄片的生産總投入達到39億元,生産總值60億元,總比增長14%和15%。中國紀錄片已經連續10年取得了大幅增長,而去年的數字在歷年中是最高的。
近年,隨著數字平臺的崛起和媒體跨界融合,紀錄片的受眾正從傳統“三高”(高收入、高文化水準、高年齡)拓展到年輕群體,紀錄片也從“佐餐”變為“正餐”。如何吸引年輕人成了眾多紀錄片導演的難題,在今天的論壇上,這些導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工匠精神感動年輕一代
要論近年在年輕人中影響力最大的紀錄片,莫過於《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3集紀錄片,講述的是故宮文物修復師們的故事,2016年1月7日在央視首播,卻並未引起轟動。
個月後,這部有些“萌萌噠”的紀錄片在B站走紅。迄今,這檔節目在B站點擊率高達329萬,豆瓣評分高達9.3。以一部紀錄片來説,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它沒有老學究般肅穆的面孔,網友們在彈幕上的互動也著實有趣。當解説詞提到,所謂早晨開門時大聲吆喝,其實是為了趕走夜裏在故宮棲息的野貓黃鼠狼等小動物,立即被網友定性為“官方吐槽故宮鬧鬼説”。
中央電視臺紀實頻道製片人、《我在故宮修文物》監製徐歡表示,B站上聚集著大量的年輕人,彈幕這類互動式的傳播,使其成了一個社交娛樂的場所。
徐歡強調,《我在故宮修文物》強調的是工匠精神,正好契合了當代年輕人渴望的某種生命狀態。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裏,擇一事忠一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正是這種精神引發了年輕人的共鳴。
面對年輕觀眾打造爆款紀錄片
據騰訊視頻運營平臺部紀錄片中心總監朱樂賢透露,“在一年半前,我從央視進入到新媒體,發現高達60%紀錄片是觀眾通過移動端來看的,而現在,這個數字接近80%”。年輕人在網絡上的聚集發力,也給製片人們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紀錄片行業裏,畫面正朝大屏發展,而同時,移動端的快速發展不容忽視,這對畫質、聲音的表現都是新的挑戰。”朱樂賢表示,能不能在各端口都實現身歷聲?“目前,最先是實現杜比聲音比較好的表現,這就是我當時的觸動。”
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紀實中心李炳在現場給了一方良藥:“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內容都是受眾主動選擇的,這就更容易形成它的圈層文化。今年上半年,我們有一個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第一季,同時配合了紀實方向的《這!就是舞者》第一季,我們想看玩街舞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和所思所想是什麼。”
李炳坦言,這檔紀實節目在製作流程和時間上比較匆忙,但是在與綜藝節目的協同作戰下,節目網絡點擊率非常高。他不由感慨,“只要有準確的內容定向和明確的主打圈層,而且是符合年輕人審美和欣賞習慣的,一定會出現爆款紀錄片”。
身為年輕製作人新技術探索老話題
事實上,紀錄片觀眾年輕化的同時,紀錄片製作人也逐漸涌現年輕的面孔。
據紀錄片《本草中華》總製片人韓蕓介紹,“我們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創作團隊,最大的導演是1987年,最小的是1993年的”。要真正理解中醫藥背後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這群生活閱歷尚淺的年輕人是個不小的挑戰。
很多年輕人對中醫藥第一概念是從武俠小説裏面來的:黑玉斷續膏、巴豆……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或許只是保溫杯裏面的枸杞和菊花。
“不過,年輕團隊也有自己的優勢,我們用年輕人的好奇和探索的精神解答這樣古老的話題。”韓蕓回憶,團隊懷著對黑玉斷續膏的好奇,去了少林寺,尋找到了民間的黑玉斷續膏——黑膏藥。而傳説中最難喝的飲料——嶗山白花蛇草水,也成了他們的取材點之一,找到了背後有名的中藥——蛇舌草。
在韓蕓看來,現在的年輕人對紀錄片的審美達到了非常高的要求和層面。在這種高審美之下,對影像的畫面、包裝、音樂、剪輯上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在日新月異的新科技發展中,技術流的紀錄片導演逐漸嶄露頭角。
日本紀錄片導演、第24屆白玉蘭獎紀錄片評委松江哲明對技術流有著強烈的關注,“我經常思考,通過什麼樣的視角捕捉眼前的現實,包括採用3D技術和一鏡到底的方式。與其説拍什麼樣的題材,我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更注重的是如何拍攝紀錄片”。
他坦言,此次擔任評委的過程中,會考慮製作人的視角,期待有新的方式呈現,比如漫畫類的製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