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對接 上海醫生“造血制氧”援助日喀則

2018-06-19 09:06:1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精準對接醫院需求,為當地培養人才、輸送技術 上海醫生“造血制氧”援助日喀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上海醫生為日喀則百姓舉行義診。慕梁攝

  上海醫生家國天下的情懷,在世界屋脊落地開花。近日舉行的第三屆西藏日喀則醫學珠峰論壇、復旦—日喀則醫學高峰論壇傳出消息,復旦大學牽頭附屬醫院精準對接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需求,診療合作又出新舉措,包括腦科疾病診療中心、消化系統疾病診療中心、眼耳鼻喉科醫聯體、兒科遠程醫療醫聯體、腫瘤病理分中心、腫瘤病理診斷醫聯體及周平紅教授—大國工匠工作室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正式掛牌運行,助力該院繼成為三甲醫院後實現新騰飛。

  自東海之濱至珠峰北麓,3000余公里西行,一批批復旦醫生支援走過這段遠途,他們離家遠行千里,讓雪域高原的藏地親人不必因疾患而遠行。去年年底,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獲評三甲,拉開了上海醫生不解“藏緣”的新篇章。

  接力推進醫療援藏

  2017年7月8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主治醫師張源與上海市第三批 “組團式”醫療援藏隊的其他26位醫生一起,踏上為期一年的醫療援藏路。他説,去祖國偏遠地區做些貢獻,是他一直以來的理想。

  與張源同行的李慶忠,還有更明確的目標。兩年前,他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定下了三年組團援藏工作計劃,計劃提出者正是上海市第一批 “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員、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研究院副院長余洪猛,李慶忠接過了 “第三棒”。

  在上海市對口援助日喀則醫療的任務中,復旦大學牽頭附屬醫院一茬接一茬,不斷推動當地醫療水準提升。

  2017年7月,上海 (日喀則)臨床醫學診療中心揭牌,上海八家三甲醫院與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簽約共建,通過 “以院包科”的方式,全力打造下屬八個診療中心。其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華山醫院分別承擔消化內鏡中心和腦科中心的建設。目前,消化內鏡中心已為當地培養了兩位獨當一面的內鏡醫生,腦科中心也在動脈瘤等疾病診療方面邁出堅實步伐。

  從“供氧”到“制氧”,深度智援人才科研

  2014年3月,日喀則市人民醫院主治醫師王豆和索朗曲珍前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進修,感受到了濃濃的“中山節奏”:中山醫院的內鏡診療數每年超過10萬,每天早上7點半就人滿為患。

  在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教授姚禮慶帶教下,王豆、索朗曲珍快速成長,回到日喀則後連續創造了當地醫療史上內鏡診療的多個 “第一”。然而,消化內鏡中心只有這兩位醫生遠遠不夠,第三批上海市 “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主治醫師任重向中山醫院提出,希望每半年送一個消化內科醫生去上海學習。他的願望獲中山醫院領導和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的支持。

  一家醫院的技術實力不僅體現在臨床,還依靠科研。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治醫師龍子雯在三年援藏期間擔任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院長助理兼醫務處主任,他發現,過去30年裏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總計只發了60多篇中文刊物文章,而自2015年以來,全院已發表文章70多篇,如今每名援藏隊員帶領開展一兩個課題。

  據統計,復旦的“組團式”援藏醫療人才已在日喀則引入新技術105項,其中填補自治區空白15項,指導當地立項 1個自治區重點課題、10個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從“前臺”到“後臺”,助力輔助科室再進階

  在第三批“組團式”援藏期間,復旦著力疾病檢驗、診斷、信息化建設,讓這些“後臺”力量為臨床治療提供更精準的判斷、更便捷的服務。

  如今,在寬敞明亮的新日喀則人民醫院,張源正在為超聲科如何更好引進超聲介入、兒科診療等先進技術和理念奔走,陸子赟正積極聯絡將幾名藏族檢驗科同事送去上海學習PCR技術……

  據了解,目前,日喀則人民醫院是西藏自治區單體投資最大、硬體設施最先進的醫院之一,它還是西藏西部目前唯一的三甲醫院,輻射日喀則市全境75萬人口及周邊的阿裏、那曲地區。在海拔 4000米的雪域高原,“醫學格桑花”正綻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