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藏:藏胞邊巴家的“脫貧事業”

2018-06-20 13:37:26|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上海對口支援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藏胞邊巴領著記者走進他的“奇寧農畜産品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外墻上寫著“用‘青春脫貧行動’譜寫人生華彩篇章”的宣傳語,這裡挂著的另一塊牌子是“江孜縣青春扶貧行動展示館”。

  邊巴家的事業由被譽為“女能手”的母親央拉加工奶渣起步,有近23年的歷史,主要加工並銷售優質原生態江孜特色産品奶渣、米酒渣、糌粑渣、脆香炒麥粒等農畜産品。2015年註冊成立合作社,如今在東郊村,奶酪和酥油提供戶已經達到217戶。被問起年收入,邊巴滿意地笑了:“純收入大約有36萬元!”而正是這個合作社,先後帶動建檔立卡青年12人就業、1人入股分紅,培訓農牧民青年46人,幫助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零差價”代銷奶酪、酥油。邊巴因此獲得“致富帶頭人”等榮譽,還當選了共青團西藏自治區第八、九次代表大會代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藏胞邊巴在他的合作社門前。 鄭思思 攝

  據上海援藏幹部、江孜縣委常務副書記王高安介紹,邊巴的合作社吸納了一部分在就業年齡段沒有就業能力的建檔立卡戶,每人由團縣委出資1萬元,交給合作社,再由合作社連續6年每年分紅2000元給建檔立卡戶。“要脫貧就要發揮邊巴他們的作用。” 而對合作社來説,這樣既擴大了規模和知名度,在貸款時又能享受政府的政策傾斜,形成“先富帶動後富”的良性循環。

  49歲的藏族婦女彭國是在邊巴的合作社靈活就業的員工,與兒子相依為命。因為兒子還在上學,她只能在農閒時到合作社做些打掃衛生的工作。邊巴與她有協定:彭國一年的收入不得低於貧困線,沒有理由就不辭退。看到彭國買不起拖拉機,邊巴還預支了5000元工資給彭國買了電動拖拉機幹農活。

  採訪彭國之際,在一旁充當翻譯的藏族小夥引起了王高安的注意,原來他就是邊巴的兒子尼瑪平措,剛剛大學畢業回到縣裏。當地大學生回到家鄉的第一選擇通常是考公務員,王高安開門見山地遊説起平措:“別考公務員了,註冊一個農産品公司給你父親的合作社做銷售!”小夥子靦腆地笑笑,表示會認真考慮這門子承父業的生意。

  身負脫貧攻堅的特殊使命,江孜縣共青團謀劃開展“青春脫貧行動”,通過打造 “脫貧路上青春領航”宣教突擊隊,搭建 “微信+青春甜茶匯”脫貧攻堅沙龍,做實青年就創業基地項目、典型帶動就業項目、小額貸款助推就創業項目、愛心助推脫貧項目這4個項目,力爭引領並實現江孜脫貧攻堅。截至目前,共籌措投入246萬元,其中援藏投入資金217萬元。帶動1567名青年增收,其中建檔立卡青年699名;一般農牧民青年創業25名,其中建檔立卡青年創業7名,建檔立卡青年入股青年就創業基地37名。

  在青春扶貧行動展示館,記者看到了氆氌藏裝、羊毛圍巾、食用菌、酥油等産品,像邊巴合作社這樣的青春脫貧基地在江孜還有9個。今年,縣裏還推出了“青年就創業基地創評指數管理”,達到一定指數就能獲得相應的政策優惠。整合資源,打造利益共同體是青春脫貧行動的精髓。王高安説:“幫助原有産業和合作社發展起來,同時發揮他們的作用帶動建檔立卡戶就業脫貧,扶持産業發展的同時又帶動了就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