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700場 人藝《茶館》何以常演常新

2018-06-20 09:21:0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歷經一甲子,《茶館》已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當之無愧的金字招牌。圖為新版《茶館》劇照。李春光攝

  一部 《茶館》,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 《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歷經一甲子, 《茶館》已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當之無愧的金字招牌。日前,這部經典之作迎來第700場演出,60年來,一代代人藝演員接棒傳承,造就 “永不打烊”的 《茶館》。

  “東方舞臺上的奇跡”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

  “對戲劇作品而言,時間是檢驗經典的唯一標準,《茶館》就是如此。”北京人藝院長任鳴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60年前,由老舍編劇,焦菊隱、夏淳導演的三幕話劇《茶館》是一齣有著近50個人物的經典大戲,焦菊隱把蘇聯斯坦尼斯拉伕斯基演劇體系和中國戲曲藝術相融合,作為新中國話劇史上首次走出國門的作品,《茶館》更被盛讚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近幾年來, 《茶館》年年上演,每輪演出都能成為京城一件文化盛事,觀眾排隊搶票也已成人藝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據任鳴介紹,本輪演出開票當日,不到16點門票就全部售罄。

  導演焦菊隱、夏淳,復排藝術指導林兆華,復排執行藝術指導楊立新,主演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雷佳、吳剛、龔麗君、馮遠征等,從 《茶館》的主創陣容上就可窺見傳承的意味。

  一甲子700場演出,見證一代代演員的傳承

  一甲子700場演出,永不打烊的 《茶館》何以常演常新?又如何見證了一代代人藝演員的傳承?

  作為王掌櫃的扮演者,梁冠華已是觀眾心目中當之無愧的 《茶館》當家人。他説:“直到自己演,才知道老先生們在劇中有多麼用心良苦,沒有生活根本演不出來。演了十多年,我覺得這戲讓我們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物身上都有新東西值得挖掘。”

  結束《李白》演出的第二天,濮存昕就進入“常四爺”角色,作為新版《茶館》的元老之一,他認為這一代《茶館》的傳承是與觀眾共同創造的,演員永遠要去完善和進步。

  從1986年進入老版《茶館》飾演賣耳挖勺的老人、學生等角色,到接演秦二爺,再到如今擔綱復排執行藝術指導,楊立新與《茶館》的緣分已有三十餘年。他直言自己創作角色是從源頭去找的,“演員的工作不是從臺詞開始的,要去尋找人物的根。知道戲是怎麼來的,就知道戲要怎麼演。”

  近幾年,觀眾也逐漸在 《茶館》中看到人藝青年演員的成長,扮演龐太監的青年演員閆銳從群眾演員開始,進入 《茶館》劇組已有9年,累計演了100余場。“能在組裏演群眾都很榮幸,這個劇組滋養人,前輩們也都傾囊相授,這也是人藝的一種傳承。幾年間,我從龍套到重要配角,這對我來説是一種成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