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志成為“一帶一路”電影合作橋頭堡

2018-06-21 08:52:5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高層圓桌峰會舉行,共贏之路上與會各國電影人達成的共識是:“合作,合作,合作”上海有志成為“一帶一路”電影合作橋頭堡

  上海,擁有中國電影的源頭基因,位於“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城市。深厚的積澱和突出的區域優勢賦予了這座城市怎樣的使命與機遇?

  “合作,合作,合作。”這是6月20日下午舉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高層圓桌峰會上,與會的各國電影人在探討共贏之路時達成的共識。

  與會者們認為,某種程度上説,上海可謂 “一帶一路”電影交流的策源地。早在201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就首設 “絲綢之路”展映單元,放映11部影片。時至本屆電影節,上海搭建的平臺已然碩果纍纍:特設“一帶一路”電影周,收到來自49個國家的1369部影片報名參賽或參展;成立“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並在昨夜的“一帶一路”電影之夜上發表聯盟宣言。

  隨著上海國際電影節逐步搭建起文明交流、文化互鑒、民心相通的優質平臺,上海正有志於實現從“一帶一路”電影交流策源地向“一帶一路”電影合作橋頭堡的跨越。

  ■借 “膠片盒裏的使者”實現跨文化交流,中國有一以貫之的實踐,上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心相通則關乎文化交流,關乎情感選擇。峰會上,與會者們的講述將眾人帶到中國影史裏,人們發現:以電影之名實現跨文化交流,中國早有實踐。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平説,在中國影史上,有不少佳話能舉證電影對跨文化交流的推動作用。比如現年98歲高齡的表演藝術家于藍,是中國最早獲得國際A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榮譽的,早在第39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就捧回此項殊榮。藝術家田華也曾獲得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獎項。那一輩老藝術家的記憶,無疑都延展、豐富了中國電影人與如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影節之間的淵源。

  最出名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當時,周恩來總理帶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使團出席日內瓦會議,會議間歇,代表團要推介中國文化,擬邀請西方的外交家們觀看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事上報給周總理時,他在海報和邀請函上加了一句話‘請欣賞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並親自將其翻譯成法語。”被東方愛情故事吸引的100多位西方外交家們齊聚一堂,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和作用。

  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有個比喻恰如其分,“電影是裝在膠片盒裏的大使”。如今,膠片盒被數字取代,但“大使”依然在。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承擔這份使命,義不容辭。任仲倫透露了部分“上影片單”: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第一部合拍片《音樂家冼星海》已經拍攝完成;與以色列合作的講述猶太人在上海那段往事的 《魔咒鋼琴》也達成了協議;講述中國與俄羅斯年輕人合作交往的愛情故事也簽署了雙邊協議。

  從現在到將來,依託上海電影譯製片廠,上海將為譯介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影片、推進各國間的電影“直通車”,貢獻力量。

  ■做大做強 “一帶一路”平臺,也是“上海主場”為推動中國電影高品質發展貢獻引擎

  作為擁有諸多“中國第一”的上海電影,如何做大做強“一帶一路”平臺,打造中國電影面向世界的“上海主場”,成為峰會上聚焦的一個話題。

  嘉賓們都提到,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觀眾緣令人嘆為觀止。很大一個原因,即是展映影片足夠多元化。以“一帶一路”打開豐富視角,將世界電影版圖上容易被忽視的風景完美呈現,開闢好萊塢以外的豐饒資源,恰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獨樹一幟的優勢,也體現著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的擔當。

  “‘一帶一路’的合作,不僅是雙向的,而且還可以是多方的。”意大利國家電影音像和多媒體工業協會國際部總監羅伯托·斯塔貝爾認為,“‘一帶一路’把中國製作人和全世界製作人擰成了一股繩”,各國人才集聚到一起,互通是題中應有之義。他提議,中意電影之間要利用好上海的平臺,開啟“直通車”,或者在影視拍攝、尤其是後期製作上展開深度合作。愛爾蘭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創始人兼主席卡拉·穆尼告訴記者,他們的電影節擁有一個線上“創投”單元,她一直期待中國作者的出現。

  中國電影自身對於“走出去”有著更迫切的需求。在不少電影人看來,上海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對世界一流資源的集聚優勢得天獨厚;上海也是中國唯一一座擁有國際A類電影節的城市,擁有國內獨一無二的電影節平台資源。上海電影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已經站在了從構想到現實、從理念到成果、從共識到共融的新起點上。做大做強“一帶一路”電影文化的交流平臺,對於中國電影來説,也是抓住優勢、借此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