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科技館原創科普展覽“星空之境”將從今年九月起在泰國展出三個月 “青出於藍”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作為首屆“一帶一路”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成果之一,上海科技館推出的原創科普展覽“星空之境”將從今年9月起在泰國國家科技館展出三個月,明年則轉往歐洲,在法國里昂匯流博物館繼續展出。
“漣漪”還在向外擴散。除了“星空之境”展覽,“青出於藍——青花瓷的起源、發展與交流”“如何復活一隻恐龍”“時間故事”等原創科普展覽將陸續走出國門,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中國科普展覽為何突然發力?什麼樣的科普展覽更受外國觀眾青睞?觀察思考星空展和青花瓷特展“走出去”的第一步,我們也許能夠覓得一些啟示。
法國紳士被2000多年前莊子的三句話所打動
説到“星空之境”與法國結緣的過程,就不得不提一位名叫塞德里克·勒塞克的法國紳士。去年9月,“星空之境”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出時,他以普通觀眾身份安靜看完了整個展覽,之後就找到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
全世界最高精度的星象儀、世界上最先進的星空數字投影、美輪美奐的蘇繡作品“蟹狀星雲”固然讓他印象深刻,但據“星空之境”策展人朱達一回憶,最打動這位法國老人的還是展覽結尾處,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的三句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據説,當時他在黑底白字的尾言展板前足足站立了10分鐘,説出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一定要把這個展覽帶到法國去。”
中國人觀察世界的獨特語言令老外們著迷。儘管由朱達一策劃的下一個關於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展覽還未開展,來參觀過“星空之境”的許多外國策展人都已紛紛預定,要將它引向世界各地,據説展覽規模將是“星空之境”的8倍。當西方人看慣了講天體、星系、引力、宇宙大爆炸的天文館時,再來看看以極、觀、禮、歷、器為線索的中國天文展,一定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科學與藝術是溝通世界的通用語言
中國從來不缺故事,但怎麼説才能讓國外觀眾聽得懂?科學與藝術無疑是全世界的通用語言。2013年和2016年,上海科技館分別從意大利和英國引進“達·芬奇機械發明展”和“滅絕展”,收穫了世界上頂級團隊製作原創科普展的經驗。
意大利人把達·芬奇機械手稿中的機械獅子、翅膀、投石器一一做了出來,而且每款都能動;英國人則反復調試“滅絕展”的燈光,因為較暗的燈光配合桃木色基調,更能使人沉浸在往昔歲月之中。
“國外的科普展覽早已走出了單純講述科學知識的敘事方式,比如2011年卡地亞基金會舉辦了一個數學展,就是把數學公式轉化成一幅幅畫。”朱達一説,中國科普展要想走出去,必須學會用世界通用語言,講述科學與藝術的完美交融。
作為“青出於藍——青花瓷的起源、發展與交流”特展的策展人,厲櫻姿沒有刻意追求燒制精美的大器、重器,而是節選了人們在製作青花瓷過程中歷經嘗試的各種片段,比如一批泛黃的“殘次品”。儘管它們外觀不完美,卻記錄著人們對於青花燒制技術的一次次探索,失敗也許是因為原料配比不當,也可能是燒制火候不夠,而正是從這些不完美中,觀眾更能體味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與藝術之美。整個展覽還製作了九個互動展項,比如以找茬的方式尋找世界名畫中的青花瓷等,深受觀眾們喜愛。
厲櫻姿説,走出國門的中國科普展覽,要利用豐富多樣的手法把文化、歷史和科技等多種元素結合起來,才能滿足國外參觀者的高審美和求知欲。
讓各國科技館館長共享同一“朋友圈”
中國科普展想要走出國門,首先要被人知曉。“星空之境”走進泰國的契機,源自去年11月舉行的首屆“一帶一路”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研討會吸引了來自22個國家24個科普場館的44位館長或負責人,會議從北京開到上海。
其間,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參觀時,泰國國家科技館館長一眼就相中了“星空之境”展,恰好今年正值泰國國王拉瑪四世日食觀測150週年,兩館一拍即合,促成了“星空之境”首次走出國門。
國際研討會上,包括上海科技館在內的多家中國科普場館分別與俄羅斯、緬甸、澳大利亞、加拿大、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知名科普場館或機構簽署11個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或“科普資源互惠共享計劃”協議。
上個月剛剛結束的上海科技節,邀請中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愛沙尼亞、愛爾蘭、澳大利亞等國科普場館知名人士聚會國際沙龍,暢談各國科技節未來合作發展之路,其中“加強科普展覽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倡議收穫了極大共鳴。
“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合作,就好像各國科普場館館長都加入了‘群聊’,大家對彼此的動向都很了解,中外科普展覽的進出通道自然更暢通。”厲櫻姿透露,“青出於藍——青花瓷的起源、發展與交流”也將在不久後走進烏茲別克斯坦,在“一帶一路”沿線傳揚中國藝術、傳播科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