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 上海激發出最大意義國際平臺價值

2018-06-25 09:00:3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今晚,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就要各歸其主;在電影節期間,國際名導新人被關注,中國電影未來被培育,城市審美種子被澆灌 關於電影,上海激發出最大意義的國際平臺價值

  今晚,金爵獎就要各歸其主。明天,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即將在人們觀賞獲獎片的愉悅裏,説再見。我們回溯幾個高光時刻會發現,接過上海國際電影節 “繡球”的,目力所及,很少有局外人——她和一群享譽世界的大導演維持長久的合作關係,也致力於發掘未來電影之光;她給潛在的優秀人才提供浮出水面的四個臺階,也思考、探討甚至重置著中國電影産業的航標;她年復一年悉心澆灌城市的審美種子,也在如今打響 “四大品牌”的合奏裏釋放能量。

  世界、中國、城市,這是電影可以生産意義的不同層面,對上海國際電影節亦然。這個6月,關於電影,上海正在激發出最大意義的國際平臺價值。

  以對國際影壇的貢獻,成為世界電影版圖裏獨特的新大陸

  昨天一整天,是枝裕和都是在影迷的寵愛裏度過的。日本大導演帶著剛從戛納摘下金棕櫚的 《小偷家族》來到上海,好電影和好電影人,並不在別處。

  翻開這些年上海的展映片單,與戛納 “零時差”早已是舊話題。2015年南尼·莫萊蒂送來 《我的母親》,2016年伍迪·艾倫單元裏包含熱得燙手的 《咖啡公社》。今年,“新鮮度”加碼,從戛納直飛上海的,是金棕櫚獎作品。

  “每年電影節剛落幕,我們的選片人就踏上新的征程,滿世界積極聯繫名導、新銳。”上海國際影視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曄説。

  讓中國觀眾能第一時間看遍全球電影創作的風貌,肯定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追求,“但做戛納或其他電影節的展映場,我們志不在此。而是要在好萊塢規則和歐洲審美之外,堅持樹立自己的品牌、作者、作品。”

  日本導演衝田修一就是通過上海國際電影節這個平臺,逐漸成長為觀眾熟知的中生代創作者。從十年前《南極料理人》到《去見瀑布》《莫西幹回到故鄉》,他在上海影迷的關注下走向國際影壇焦點。今年,他把新作《熊谷守一在的地方》帶到上海,在上海大光明電影院打開一卷日本苦行僧近30年清修的 “仙人物語”。相似的案例還有德國導演克裏斯·克勞斯、伊朗導演克斯羅·馬素米、韓國導演李在容等,他們都在上海國際電影節被發現、被重視,如今都是各區域一線創作的重要力量。

  戛納電影節藝術總監蒂埃裏·弗雷茂這次來滬做客,他驚訝于“轉身即熟人”:“我遇見許多世界電影的重要人物,要知道我們一個月前剛在戛納相會,這充分證明上海的吸引力和關注度。我相信,未來還會有新的作者在上海被世界看見。”

  為新人提供四個臺階的晉陞,重置中國電影産業航標

  沸騰的人群是電影節不變的底溫,也是中國電影産業堅實的基座。於是,每年6月,中國電影的熱流會從大江南北匯聚到長江入海口,從老牌到新銳,入局者眾。身為平臺,上海容納各種關於中國電影産業升級迭代的願望表達。這裡做展映,做國際電影市場,匯聚製片、發行、放映、服務等全産業鏈從業者,也都是為了確立産業發展的風向。但同時,上海絕不僅僅關注産業與數值,而是帶著審慎的目光,對中國電影的信念、未來負責。

  比如今年致敬謝晉的特別單元,是上海國際電影節通過大師來為今天的中國電影,塑一面現實主義與藝術關懷的明鏡。比如金爵論壇,面對如今坐在風口浪尖的行業,這裡過濾了所有的焦慮和喧囂,讓回歸電影、回歸內容、回歸初心的議題,發出最大聲量。這裡會強調,“即便電影工業化也需要工匠精神,即使在娛樂性質的商業片裏也得與藝術、內容締結關係”。又比如,上海國際電影節為新人尤其是亞洲新人提供了成長的四個臺階:金爵短片、電影項目創投、亞洲新人獎直到金爵獎的聯動機制和全流程産業鏈支持。此次亞新獎頒獎禮上,已成為國産電影創作中堅力量的導演寧浩説“回家了”,真意也正在此。

  網羅世界電影史上留名佳作,在城市播種文化的參天大樹

  每年修復版的經典影片,無論中外都在“秒殺”行列。事實上,選擇什麼樣的影片展映,表明瞭一個電影節服務觀眾的心跡。能把時間驗證過的各國電影佳片請來上海,讓影迷的閱片經歷、審美經驗甚至技術識別能力不斷累加,某種意義上説,也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培育她的知己。

  近年來,被請到上海的影史佳片,都兼具觀賞與學術研究價值。維斯康蒂紀念回顧展,將橫跨意大利導演一生的創作搬到上海的銀幕,其中既有被認為開創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美學的 《大地在波動》,也有被評價為“貴族輓歌”的《豹》。《2001:太空漫遊》因庫布裏克追求的嚴苛秩序與儀式美學,被奉為 “必須在大銀幕上看的電影”。戈達爾的全本《電影史》考驗的不只是觀影體力,更有觸類旁通的社會史和文學史。而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再次“光臨”上海,《茶泡飯之味》和《東京暮色》定格的是“顯見的世界、觸不到的內心”。

  長長的經典名單上還包括法斯賓德、溝口健二、愛森斯坦……上海國際電影節用21屆、25年時間,用在整個世界電影史上留名的佳作,悉心澆灌審美的種子。無數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影迷就是在電影節平臺上,看見最高品質的藝術追求與更為優雅的視聽表達。有專家説,這個過程久而久之,影迷們已經並不只求眼睛的一晌貪歡。年年重演的開票後“秒空”,無不是審美的證詞。

  當審美的種子在時光裏根系綿延,滲入城市的土壤,人們會為此對文化與藝術生出更大的期待,期待這座城市的文化節展能夠長成城市文化的參天大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