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迎接十一屆市委四次全會系列報道 大調研夯實高品質發展“底層演算法”——上海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綜述之二
一座城市,最動人之處在何處?
對於上海這座特大城市而言,有豐富的維度來回應這個問題。然而,眺望2035,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上海,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當下,依舊奮力邁步尋找屬於自己的高階 “密匙”——將“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作為整座城市的工作重心。
今年,正逢改革開放40週年,當前恰是抓改革、抓攻堅的關鍵階段。上海全市上下正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勇氣魄力和思路辦法,破解“掣肘”,凝練、鍛造“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以此支撐城市持續發力,不斷擴大影響力、輻射力。
在深入推進大調研的基礎上,優化營商環境、做實“一網通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架空線落地、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辦好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一項項具體工作 “串聯”出一張脈絡清晰的網,既體現出頂層設計,又有紮實具體的改革突破口,其 “靶心”明確:在落實國家賦予的戰略任務中構築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
一座城市,最動人之處莫過於斯。
親和的姿態
“營商環境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土壤,有了好的土壤,企業就會願意來這裡落地生根。”市委書記李強曾在多個場合這樣語重心長。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去年以來,上海在突出做優營商環境、真正做實“一網通辦”上持續發力。強化流程再造,該減的環節減,可調整的流程就調整,串聯可改並聯的則改,各區、各相關部門及基層在如何提升審批效率上不斷“研磨”。
半年間,在上海,以“一網通辦”為抓手的營商環境改革進入“快速迭代期”——從最初強調“百姓跑腿”改為“數據跑路”,發展到 “政務服務像網購一樣便捷”,再到當下開始關注系統集成、實現“1+1+1>3”。
全市層面,上海已對開辦企業、獲得電力、辦理施工許可、不動産登記等六項指標出臺專項改革政策。改革後,相關事項辦理時間平均縮短一半以上,手續環節減少近40%;上海企業註冊“一窗通”上線,跨部門數據實現共享協同,企業上一個網、填一張表、報一次數據,就可辦理工商執照、刻製公章、申領發票等事務,開辦企業時間從22天縮減為5天;全市各街鎮(鄉)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全面實施“全市通辦”,打破戶籍或居住地限制,市民群眾可跨區域申辦包括敬老卡申領和發放、生育保險待遇申領、居住證挂失等161項事務;各區、各部門開始在“上海市企業服務雲”開設“服務旗艦店”,集聚公共服務及社會機構專業服務資源。
各基層也結合實際展開生動研發——上海自貿試驗區外國人服務單一窗口啟用“容缺受理、聯動審批”新方式,同時可辦結工作許可、工作類居留許可、體格檢查記錄驗證證明三證,辦結時間至少可縮短14個工作日;配備有生物識別、大數據分析和視頻呼叫等技術的智慧終端“政務ATM機”登陸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各居民區,幫助市民在 “家門口”自助辦理包括居住證續期等在內的80多項常規事項;集納各類政務服務的靜安區“樓小二”服務站點入駐南京西路五星級商務樓宇,提供涉及企業開辦、企業變更、證照補辦、前置審批等政務事項的材料代收遞,接駁“一窗通”網上服務平臺、網上辦稅服務廳,並由稅務、市場監管、科技、財政、人社等部門組團上門服務。
目前,研發仍在繼續:按照市委要求,各區將基於應用和需求,加快數據共享、流程再造,在集成度上下更大功夫,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讓群眾和企業有更多獲得感。
優雅的神態
徐匯區淩雲街道梅隴三村,“綠主婦”居民志願者團隊的誕生地。七年來,小區在“綠治”道路上越走越歡,結合全市垃圾分類、源頭減量要求,作為市低碳示範社區的梅隴三村嘗試在垃圾分類管理模式上實現突破。去年以來,這裡陸續引進三家企業、一家社會組織,幫助小區實現垃圾分類管理的全閉環,那些帶有科技含量的“交投及處置神器”,將幫助小區在年底之前實現廚余垃圾自我消化、不再輸出。
加強垃圾綜合治理,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上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破解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這一世界級難題的重要一環。
梅隴三村不是個案。去年以來,全市上下啟動了一場關於“綠色”的“智慧之治”,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咬住目標不動搖,高標準、高品質實施垃圾全程分類,用五年左右時間基本解決垃圾綜合治理問題——今年起,上海首次引用大數據,對市級文明社區、文明鎮開展中期評估,其中就有聚焦垃圾分類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通過創新數據應用,分析、梳理工作中的痛點、難點、堵點,傾聽基層呼聲和建議;市綠化市容局啟動調研找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的 “短板”,提出建立基層黨組織、居委會、業主、物業公司“四位一體”機制合力“破局”。
開弓沒有回頭箭。聚焦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能力,上海不遺餘力。
架空線入地一直是上海整治市容環境的難點。這一次,上海下了大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在抓緊實施架空線入地的同時整合各管線單位自行樹起來的立桿,集中落線合桿。今年,上海將完成100公里道路架空線入地和合桿整治,聚焦人民廣場、新天地、徐家匯、衡復風貌區、北外灘、陸家嘴、五角場、張江科學城以及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場館周邊區域。到2020年,全市將完成共計470公里的架空線整治工作。
圍繞於此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不斷涌現——徐匯區衡復風貌保護區武康路,採取“一路一方案”措施,“挖潛”空間,讓架空線整治相關的配電站和諧地“大隱于市”;黃浦區通過意見徵詢、一戶一策、住戶守則等舉措,推動老舊小區西成裏在全市率先完成架空線入地……
日益舒朗的天際線、帶有溫度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優雅的城市神態,讓市民群眾收穫滿滿幸福感。
紮實的步態
正如同人才對一個區域具有“扛鼎”推動作用,對一座大城市而言,其終極競爭力和魅力也還是歸結于“人”,以及人們身上發散、傳遞而出的一種精氣神。
去年以來,上海全城涌動著一個熱詞:大調研。
“群眾關心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市委書記李強念茲在茲,開啟了這場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的大調研。歷經豐富實踐,大調研成了廣大幹部了解基層、貼近群眾的最優選項,成為拆解難題、推動深層次改革的有效路徑,更關鍵的,它拆去了人們頭腦中的“藩籬”,推動了廣大幹部思想上的深刻變革,振奮了人們的精神,更帶來紮實推進各項工作和學習的全新視野和路徑。
在改革開放一線發現問題,在基層前沿解決問題。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展開各種形式調研73.96萬次;到 5月底,共收集各類問題57.1萬個、建議22.8萬條,“上海大調研”微信公眾號收到各類留言近4萬條。
敢於較真碰硬的大調研,不僅讓廣大幹部真切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盼,找準問題的痛點、難點和堵點,也練就了“從具體事、小事抓起”的真本領,真正抓到點子上,“把難事辦成、把好事辦好”。
“上海大調研”微信公眾號上,有一個取名“書記手記”的欄目。這些以“第一人稱”落筆的手札,記錄了廣大幹部走訪百姓、關切難題、“研發”對策的真實感悟,讀來心意滿滿、耐人尋味。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婷婷走訪老小區微更新工程後,在手記中這樣描述:微更新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拆大建,它應該是循序漸進、充分尊重群眾意見的活性修復……只要我們再多花一些力氣,老百姓的“微幸福”也能變成“滿滿的幸福”。
創業園區政務服務、困難群體舊區改造、老舊住房加裝電梯、垃圾分類、社區養老,等等,書記們心繫群眾,也就這樣走進了廣大群眾心裏。
全市上下紮實邁進的大調研步伐,和基於此解決難題的創新思路及舉措,正在潤物細無聲間激發出一座城市的奮進活力,也為推進“更高品質的發展”奠定下最堅實的“底層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