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相繼掀起尋根熱潮

2017-02-09 15:10:11|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專家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範,它們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融在國人的血脈裏。今天,只要通過豐富有效的手段,重新喚醒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和溫情敬意,那麼傳統文化就能夠繼續助推今天的城市發展,塑造今天的城市文化面貌。

  那些深植于城市歷史中的民俗、傳説、人物和信仰,究竟能為當下的發展提供怎樣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滋養?隨著一股尋根熱潮在上海各區相繼掀起,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日漸清晰。在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等專家看來,豐厚的文化遺産,是現代城市的根脈所繫,不僅勾勒出城市發展的脈絡,更能讓現代城市的發展,接續上傳統文化的氣脈,讓傳統文化生發新枝。

  讓傳統文化助推城市發展,需喚醒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

  正月十五鬧花燈。在本市奉賢區,元宵節的花燈別有特色:一條條飽含了賢文化的家訓被寫進花燈,讓居民在看花燈猜燈謎的同時,感受賢文化的生動內涵。

  這是奉賢近年來大力推廣賢文化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奉賢區文明辦了解到,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賢文化在奉賢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春秋時孔丘弟子言偃曾來此地講學,清代設縣時,就取“敬奉賢人”之意來為其命名。時至今日,奉賢區充分認識到,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賢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仍然應該被發揚光大。

  除了通過家訓、家風培育活動來將賢文化滲透到日常治家與生活,並與傳統節日慶典相結合之外,在奉賢,賢文化的印記可以説無處不在。奉賢中學的校徽就是一個大大的賢字;坐落在奉浦社區的賢園則是賢文化歷史沿革的重要展示空間;在有600年曆史的莊行古鎮,“莊行故事會”已經成為一個品牌活動,居民們自發聚在一起,講講家裏的事,説説眼前的人,分享賢文化在身邊的鮮活案例。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人們的言行舉止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古老的賢文化在今天結出了新的果實。奉賢區也因此獲得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區)”稱號。

  有專家指出,賢文化在奉賢展現出的生命力不是偶然。這充分説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範,而它們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融在國人的血脈裏,融在城市的文化裏。今天,只要通過豐富有效的手段,重新喚醒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和溫情敬意,那麼傳統文化就能夠繼續助推今天的城市發展,塑造今天的城市面貌。

  城市本身的文化血脈,在城市發展中得到延續

  還有一些城市記憶和民間信仰,勾勒了城市發展的脈絡,能夠讓今天的人們對於城市沿革有更為深刻的體悟;而其中凝結的許多基本思想理念,比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與今天的城市精神一脈相承,因此仍然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

  比如黃道婆。這位南宋時期出生於華亭縣烏泥涇鎮的女性,後來成長為一代“棉聖”。因她開創的中國手工紡織業的新時代,江南地區的棉紡織業盛銷不衰,上海農村家家機杼,享黃道婆之恩惠達600餘年。蘇智良認為,黃道婆精神的本質就是古代的創新文化。英國直到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之後,才有了可以與她革新的棉紡織工具相媲美的紡織機器;她創立的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是世界棉紡織手工技藝中的瑰寶。

  正是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近年來,徐匯區不斷加大傳承黃道婆精神的力度。記者從徐匯區非遺辦了解到,目前該區已經形成了國家、市、區三級階梯傳承隊伍,發展了多處技藝傳承基地,並推出了一系列相關出版物。2016年,該區又先後編纂出版了連環畫《華涇文脈》之《黃道婆》,舉辦了首屆黃道婆文化旅遊節,創作了動畫片《棉花姑娘》等,黃道婆紀念館和黃道婆文化研究發展中心的建設也已在計劃中。

  其實,像這樣的傳統文化資源,在上海還有不少。比如一度在民間非常流行的海神崇拜———建於1884年的天后宮香火持續旺盛,勾連的就是航海和海洋貿易業在上海的沿革史,以及由此帶來的開拓進取的精神。現在天后宮已經不存在,但位於南外灘的商船會館還在,並且被列為保護建築。蘇智良認為,完全可以考慮以此為依託,對於相關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發掘和復興,讓城市本身具有的文化血脈,在城市發展中得到延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