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時光裏的家園》留存“過往生活中濃濃的柴米煙火氣”上海首本社區微志發佈
膠州路、愚園路、常德路、北京西路圍合而成的這片區域內,曾有一片河流密布的江南村舍——趙家橋。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隨著附近愚園、西園、申園的興建,這裡成為滬上社會名流、文人墨客郊遊賞景、聚會娛樂的場所。十九世紀末,因大量人口涌入,這裡開始興建各類住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舊區改造而逐漸消失。
但是,歷史長河中,關於趙家橋的記憶不曾被抹去,很多上了年紀的居民依舊清晰記得這裡開設的油漆店、老虎灶、煙紙店、連環畫小書店、切麵店、竹器雜貨店、剃頭店、蔥姜鋪、公用傳呼電話亭、煤球店和染布坊等,它們共同交織成過往生活中濃濃的柴米煙火氣。6月26日,上海首本社區微志《時光裏的家園——上海市靜安區社區微志選輯》正式首發。《時光裏的家園》選取趙家橋、愚谷邨、大同裏等21個住宅小區作為社區微志的寫作標的,以原住民口述和史料考證反映開埠以來上海城市發展的軌跡,以及那些具有存史價值的小區,反映區域內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
社區微志修編方——靜安區地方誌辦公室首次向社會招募作者參與編制,參與人員有海派作家、退休幹部、建築師、文化志願者、普通居民等,真正實現了“百姓歷史百姓修”。
據介紹,以往地方誌的修編流程與體例有著固有 “藩籬”,最後的成書往往過於嚴謹。此次社區微志的修編,首次以一種新的史學觀點、多維度的方式呈現地方歷史。一方面,將傳統的官方修編與市民口述相結合,引入大量目標小區原住民的採訪、口述等內容,將“正史”與“野史”雜糅在一起,記錄“民間”的聲音。另一方面,在呈現方式上,運用多媒體技術,以文字和圖片為長的傳統紙媒作為基礎平臺,融入口述史、社區環境以及市民生活場景,乃至視頻、音頻等資料,讀者可以掃碼書籍上的二維碼觀看視頻,豐富閱讀體驗。在行文語言上,也突破了樸素簡明的志書語言,更多保留市民語言和方言。
首發式後,這本社區微志將被送入更多居民家中,並根據社會反響修編外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