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街道動了真格 居民會實打實參與

2018-07-04 13:57:0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徐匯區殷家角居民區泰東匯東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半年參與率達到70% 街道動了真格,居民就會實打實參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目前,上海不少小區活躍著“垃圾分類志願者”,他們將分錯的垃圾重新分揀,並通過為業主耐心講解,積極做好垃圾分類的宣傳引導工作。本報記者趙立榮攝

  編者按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持久事業,關乎生活品質和生態環境。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加快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上海,正以細心、耐心、卓越心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努力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今年3月,上海市政府印發 《關於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確到2020年,上海將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並在居住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今年4月, 《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 (2018-2020年)》正式發佈,明確今年全市所有企事業單位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到2020年,全市各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90%以上居住區垃圾分類實際效果完成達標。

  如何實現 “全程分類體系”?需要源頭、清運、處理、再生利用等各環節各盡其責,密切配合,誰也不能 “掉鏈子”。目前,全市各區、社區居民、園區、企事業單位等都在積極踐行生活垃圾分類,結合自身實際摸索持續可行性方案。近日,本報記者走訪垃圾分類各環節,觀察、記錄這些探索、實踐、思考和努力,對上海垃圾分類進行 “全鏈條調查”。

  第一個月,參與率15%—20%;四個月後,參與率升至40%;半年以後,參與率持續增加到70%左右。徐匯區徐家匯街道殷家角居民區泰東匯東小區,依靠居民自治推行生活垃圾源頭分類,七個月來,小區1300多名居民中已有約四分之三參與其中。

  夏季來臨,天氣日益炎熱,垃圾量陡增。這份 “成績單”能不能繼續 “加分”?對於 “不進則廢”的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如何堅守、推進?

  召集環衛、清運、物業,與居民合力推進

  泰東匯東小區建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是典型的老式公房小區,468戶居民中四成為60歲及以上老人,30%以上房屋出租。曾經,這裡也有樓道堆物、亂扔垃圾、綠化頹敗、環境臟亂差等現象。 “劇變”始自2016年:小區綜合改造,至去年底完工,硬體設施和整體環境煥然一新,小區整體 “年輕”了不少。

  原來正對小區大門、一年四季都敞開的垃圾廂房在此期間改造成了封閉式,還分出幹垃圾、濕垃圾、建築垃圾堆放處等隔間。 “想怎麼扔垃圾就怎麼扔的舊習慣顯得格格不入了。”殷家角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余美香回憶,因為生活環境改善,居民對社區事務參與熱情也提高了,對小區越來越有感情和責任感。街道決定 “借東風”嘗試一直想做卻沒做成的事兒——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連續一週在小區大門附近設攤, “白加黑”分時段向不同居民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打電話與居民溝通,邀請居民隨時就垃圾分類進行諮詢;邀請專業社會組織霏霖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益處和不分類害處;招募30多位居民志願者;上門辦理綠色賬戶積分卡……去年12月28日開始,徐家匯街道自治辦、殷家角居委會工作人員、居民志願者、霏霖社工開始早出晚歸,每天泡在小區宣傳推廣垃圾分類。

  “剛開始在黨員居民中做小範圍宣傳,試探大家的反應。很多人在觀望,不少人抱怨 ‘很難,不好做’;也有人擔心 ‘我做了別人不做怎麼辦?後面運垃圾的又混到一起怎麼辦’;但總體上,鼓勵和積極肯定的居民佔多數, ‘這個事情有意義’。”余美香説,為打消居民對後續環節的質疑和擔心,街道和居委會召集環衛、清運、物業等各部門一起開會,講明垃圾分類的決心和步驟,擰成一股合力, “居民可以放心,大家辛辛苦苦把垃圾分出來,後續環節一定都會跟上。”

  今年1月10日,泰東匯東正式施行分類生活垃圾。當天,還辦了一個熱鬧的啟動儀式,設置承諾簽名墻等邀請居民參與。“就要轟轟烈烈的感覺和氛圍,讓大家知道我們動真格,跟我們一起實打實地做。”余美香説。

  每天堅持分,分得到位、投得精準

  生活垃圾源頭分類,需要居民每天堅持分、分得到位、投得精準。 “生活垃圾分類目前還沒有剛性的法律約束,只能靠居委會工作人員、黨員居民、志願者和熱心居民相互影響、感化、軟化,軟磨硬泡。”余美香説,泰東匯東從一開始就招募了30多位居民志願者,其中大多數是黨員,確保一個月裏每天都有一位志願者值班,指導、協助、盯守分類投放。

  殷家角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實踐來看,老人分得更好更精細;年輕白領的分類效果還不夠理想。現在,看到年輕人倒垃圾,志願者都會 ‘上前一步’協助,再適時做些必要的指導;分得好,志願者和居委會工作人員會給他們點讚,年輕人經過幾次互動也能主動分好垃圾了。”

  “志願者是否 ‘上前一步’,效果大不同。”霏霖的工作人員任嘉煒説,為提高志願者積極性,鼓勵他們 “動起來”幫助居民精準投放,霏霖的培訓師在每月的輔導志願者例會以及平時的交流中,都會反復強調 “上前一步”的意義和方法, “志願者都接受過多次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培訓,遇到老人、孩子或者還未規律性參與分類的居民時,他們主動幫忙踩一下投放口的腳板,多溝通幾句,就會讓居民感到善意和支持,鼓勵大家做好垃圾分類。”

  今年3月底,霏霖公益中心在小區內的蓓蕾幼兒園分部設立人形垃圾桶立牌,用童話形式向孩子們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個孩子可以帶動六個家長,一起參與分類。”任嘉煒説,小區還大力宣傳綠色賬戶,鼓勵居民用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洗衣液、毛巾、香皂等生活用品, “居民拿到兌換品很開心,回家告訴家人和鄰居,相互促進,一起參與得實惠。”

  “垃圾分類,一定要紮實、精細。”余美香説,居委會和霏霖公益中心每月都會研究綠色賬戶和乾濕垃圾清運數據,匯總志願者觀察的居民實踐情況,據此改進定時投放開放時間、濕垃圾桶形式和設置量等,科學幫助居民養成分類習慣。

  全方位持續宣傳,保持分類熱度

  走進泰東匯東小區,最吸引眼球的是社區公共活動區黑板報、公告欄以及小區門口、活動室、各樓層大廳等處的生活垃圾分類宣傳資料,不但圖文並茂,而且還有改編的 “三句半”和順口溜,讀來朗朗上口;在今年的小區 “春晚”上,垃圾分類還被居民編成了小品;居委會和街道的公眾號等網絡平臺也堅持定期推送垃圾分類相關知識。

  93歲的季阿婆慢篤篤走到垃圾廂房前,把一袋爛菜葉和小骨頭等餐廚垃圾倒進濕垃圾桶,抖一抖,再把塑膠袋扔進幹垃圾桶。志願者和居委會工作人員都讚嘆老人家分得好。 “我看人家都在分,居委會的幹部來教我,我也學會了,不難不難。”阿婆擺擺手輕鬆地説。居民吳松官的愛人是社區志願者宣傳員,他説: “垃圾分類對大家都好,對子孫後代好,麻煩點沒關係,手臟了也沒什麼,廂房旁邊有水龍頭可以洗手,關鍵是養成習慣,我們家適應半個月就好了。”

  最近,泰東匯東垃圾廂房投放口上面又安裝了一盞綠白鐳射燈,每當夜晚會在地上投影幾行字: “垃圾分類,人人動手;乾濕分離,家家行動;配合垃圾分類,爭做文明市民;因為有你,一定更好”。這個秋天,廂房邊的一大面墻還將涂上垃圾分類宣傳畫。任嘉煒説,這是為了不斷提醒居民注意,讓大家保持對垃圾分類的“熱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