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部分社區試點濕垃圾“閉環”

2018-07-04 09:00:5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分出的爛菜皮“滋養”路邊櫻花紅楓 上海部分社區試點濕垃圾“閉環”,激勵居民對濕垃圾變廢為寶的價值認同

  “源頭不分類,末端就很難處置”,上海一些小區居民的想法開始轉變。

  爛菜皮也能“助陣”大工程

  “儂曉得伐?阿拉小區的爛菜皮用到奉賢的公路上去了!”“真的假的?!爛菜皮噶結棍?”……這樣的對話,最近常見於松江的一些小區內。

  在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的牽線搭橋下,一些小區將分出來的廚余垃圾,主要是菜葉、果皮等交給濕垃圾處置站,通過堆肥,做成有機介質。最近,這些有機介質就用於提升奉賢首條公交快線沿線約5公里綠化土壤的品質。

  目前,科研人員還在試驗濕垃圾制有機介質和原土的調配配方,預計最優配方將在今年10月實施,但施工方已經等不及了,決定在公交快線沿線種植上千棵美國紅楓和染井吉野櫻等“網紅”樹種。原因很簡單:充分信任濕垃圾的“能力”,相信提升品質後的土壤可以讓樹木茁壯成長。

  此前,濕垃圾制有機介質在閔行外環林帶的香樟上大顯身手。連續5個月,每畝使用5噸濕垃圾制有機介質,香樟的葉綠素含量比使用前增加了1.37%到3.17%,葉面積增長了3.7倍以上。

  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總工程師李躍忠坦言,濕垃圾處理已成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的緊迫問題,主要難點不在技術,而是出路。經過5年努力,科研人員已總結出“濕垃圾多樣化産品研發方案”,有把握讓濕垃圾制有機介質在不同環境、要求下,達到理想效果,給濕垃圾拓寬了出路。

  徐匯區梅隴三村還用濕垃圾間接“種”出了大米和蔬菜。該小區與環保公司合作,居民投放的濕垃圾拌入特製菌種,送入粉碎機;粉碎後的原料密封發酵,成為半成品肥料,再被運到農場進行二次堆肥,最終成為可以種菜種米的有機肥,在青浦萬畝春農場、崇明冠華農場等地使用。用有機肥種出的大米和蔬菜,小區居民可以市場價持平的價格兌換,形成了濕垃圾的“閉環”。

  小區居委會幹部高興地表示,許多居民嘗試了濕垃圾“種”出的農産品後,感覺品質很好,在垃圾分類上就更起勁了,因為他們很清楚,如果分不好,濕垃圾就不純,會影響有機肥的品質,進而影響農産品的品質。

  推進分類要因地制宜

  濕垃圾變成有機介質,再“變”成路邊美麗的花樹或高品質的農産品,這讓居民對濕垃圾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濕垃圾不是一文不值的垃圾,只要分類夠細緻,就能變廢為寶,而且分得越細緻,利用價值就越高。

  在松江區泗涇鎮,15個小區走了另外一條“解決之道”。這些小區安裝的消滅型生化處理機可以把濕垃圾轉變成水,在符合城鎮污水排放標準的基礎上,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網。

  上午10時許,潤江花苑的濕垃圾處置站內,保潔員已經忙碌了起來。這裡有兩台生化處理機,在微生物菌劑的協助下,一天“吃”兩頓,專門“消化”小區3032戶居民每天産生的1.5噸濕垃圾。

  “要因地制宜推進分類。”泗涇鎮社區服務中心主任袁莉坦言,如果濕垃圾制有機介質沒有很好的出路,而且産生有機介質的過程很折騰、成本又不低,那麼在源頭消滅就是最佳方案。

  有人會擔心,濕垃圾如果不能形成産品,沒有價值,那又怎麼讓居民認同垃圾分類呢?袁莉表示,這個問題要換個角度看待,將濕垃圾消滅在源頭,就不會有後續發酵的環節,更不會有濕垃圾從小區運輸到處置單位的運輸環節,如此一來,小區的環境更加衛生整潔,還能節省一大筆運輸成本。

  實踐下來,即使沒有“變”出農産品,潤江花苑的居民仍然十分認可“就地消滅”濕垃圾的做法。潤江花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蔡春表示,大家只要把垃圾袋和濕垃圾分開投放,確保不影響機器運轉,濕垃圾幾個小時後就消失了,很省心!

  在此基礎上,泗涇鎮還在十多個小區內試點,讓垃圾分類積極分子可以領取志願者製作的濕垃圾酵素,用作廚衛清潔劑。袁莉表示,這也將會激發居民對濕垃圾變廢為寶的價值認同,但和“就地消滅”的方式相比,只是一種輔助手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