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軟硬並重同步提升 打造品質生活新高地

2018-07-04 09:00:5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軟硬並重同步提升,打造品質生活新高地——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訪談之四

  在日前審議通過的《中共上海市委關於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中,將“治理能力全面躍升,制度供給更加有效”“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顯著提高”寫入總體目標,並將“打造令人嚮往的品質生活新高地”作為重點任務之一。如何理解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與老百姓的關係?上海如何打造品質生活新高地?對此,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大學教授李友梅。

  美好生活,全球卓越城市的題中之義

  記者:此次《意見》提出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新命題,如何來理解這個命題與老百姓的關係?

  李友梅: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是實現新時代上海發展戰略目標的集中體現。我的理解是,上海追求這些目標的落腳點,是為了努力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這也是執政黨制定政策、規劃時所遵循的初衷: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這次《意見》提出“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很有前瞻性。卓越的全球城市不是“現在”的,而是“未來”的。2035年的全球卓越城市什麼樣?上海在那時候能否成為其他全球城市的對標標杆?同樣,未來的“卓越”,能否給人民群眾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滿意度,也是這個新命題的題中之義。

  記者:這也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友梅:對,硬體與軟體是相輔相成的。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要從總體上考慮,不僅是經濟、産業方面的“硬實力”,也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發展、民主進程、公平正義、法治保障等各方面的“軟實力”。它們之間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支持的。《意見》在基本原則中也提到了“堅持軟硬並重,同步提升”,顯然考慮到了多系統相互之間的支持。

  總的來説,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將為人民生活水準提升提供更廣闊空間。而人民群眾的現實訴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尤其是高品質生活和法治環境,將成為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助推力和重要標誌。

  建立更加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

  記者:意見提出“打造令人嚮往的品質生活新高地”,這個新高地的內涵是什麼?

  李友梅:新時代人民群眾更加注重生活品質,人們在提升生活品質過程中所釋放出的強大需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之一。上海打造品質生活新高地,需要有可預期的社會政策。品質生活,其基礎是硬環境,但軟環境同樣重要,其中最重要是相關政策環境。有什麼樣的政策風向標,就會築起什麼樣的品質生活的基底。比如,上海現有的醫療、學校資源都不錯,但其運行效率往往不能令人滿意,怎麼解決?需要立足於新時代,以改革思維創新既有的政策制度,使其能在現有的硬體條件下先提高管理和引導的效率。再如上海的人才引進,企業、學校等單位的相關政策比較碎片,缺乏“一攬子”的組合政策,不能在待遇、晉級等方面給人才明確的預期,有些人才就到預期更明朗的城市去了。

  其次是多層次、高水準的公共服務供給。品質生活的關鍵詞除了“品質”,還有“生活”。生活不僅是家庭生活,還有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不同社會階層,老人和小孩等,住高檔商品房與住老舊小區的居民等等,不同群體對生活品質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需要提供有差別、高品質、有預期、前瞻性的服務。這在總體上對公共服務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更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

  此外,良好的法治環境、有溫度的人文環境、乾淨整潔的生態環境,都是高品質生活應有之義。打響獨具魅力的“上海文化”品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用好用足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和優勢,讓人們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城市更加包容開放,這也是上海的“軟實力”之一。

  記者:您多次提到了“預期”,這是關鍵?

  李友梅:習總書記下農村基層經常問一句話:現在這樣的生活,你們感到滿意嗎?人們回答是滿意的。人們的滿意如何是與預期有聯繫的。老百姓習慣於跟以前比,但上海在面向未來的品質生活時,不能以今天的滿意度為坐標,而要以未來預期為參照。對於未來高品質生活的期待,和諧安定的社會生活秩序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比如,一個家庭要請保姆或鐘點工,如果有一份用來保障雇傭雙方利益的保險,就可能增進雙方對滿意工作的合理預期;一個外地來滬工作者要租房居住,如果有一份可以保障房東、房客各自利益的保險,也會增加雙方對租住關係的穩定預期;一個引進上海的人才,如果有一些比較明晰的關於未來五年或十年可預期的發展通道,他對城市的認可度和滿意度也會隨之上升。這些細微的需求實際上就體現了社會生活秩序的可預期性,這些需求的滿足是否可預期也會影響社會心態和人的精神狀態。

  堅持共同的責任擔當

  記者:打造品質生活新高地,政府應該做什麼?

  李友梅:需要系統化、整體化地考慮如何同步推進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適宜的公共服務不能到位,是滿足未來更美好生活的最大挑戰。現在,政府比較習慣於解決基本公共服務,這固然重要,但面對未來更加注重品質生活的需求,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有更新的要求。政府需要以更新的觀念和更有智慧的想像力,在轉變原有職能的同時,思考和探索如何創新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和機制問題。

  具體來説,政府需面向未來,但要從今天做起,圍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設計一套相互聯繫的制度體系,以優化提升為前提,整合目前處於碎片化、單維度的政策體系群,著力於引導公共精神的培育以促進文明向上的社會生活秩序,並動員全社會中的各種積極力量,為打造新時代的品質生活新高地而共同努力。在此過程中,政府還要重視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讓社會成員的預期變得更合乎理性。

  記者:我們講社會需要共建共治共享,這其中,老百姓的責任是什麼?

  李友梅: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美好生活是奮鬥出來的。”現在人民群眾越來越意識到,美好生活不能“等靠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並共同堅守責任擔當。這當中,不僅需要“人人參與、人人盡責”,還需要人們在面對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時,時常提醒自己要有合理恰當的生活預期,要有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要有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和互相尊重的胸襟。日常社會生活更注重以協商為原則,這意味著人們要獲得有尊嚴或被尊重的高品質生活,就需要具備公共精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我們要堅持共同的責任擔當並做好不懈奮鬥的準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