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下的長三角:共生共建共贏共享

2018-07-05 08:53:4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新格局下的長三角:共生共建共贏共享 市政協常委會議專題協商議政紀實

  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長江逶迤千里,滔滔直下,奔騰入海。在入海口,江水裹挾的泥沙不斷淤積,經歷滄海桑田,形成了坦蕩寬闊的三角形陸地。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這個三角洲區域,以佔全國 1/26的地域面積、1/6的人口,創造了佔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成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放眼世界,長三角城市群也已躋身國際公認的六大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地區繁榮發展,離不開區域內頻繁緊密的協同合作,一體化的共識由來已久。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以來,一系列具體舉措接連推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落地上海、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召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發佈,長三角各城市間的具體項目合作也是動作頻頻。順勢而為、乘勢而進,以一體化創新突破,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參與全球合作競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駛進快車道。

  “規劃體系落實一張圖、基礎設施聯通一張網、生態保護設置一根線、公共服務實現一卡通、文化融合營造一家親”,在5月底召開的市政協常委會議上,聚焦構建長三角區域發展利益共同體,市政協人資環建委課題組提出了“五個一”建議設想。這場專題議政常委會,以“發揮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推動長三角一體會發展”為主題,10余位市政協常委、委員從規劃對接、戰略協同、專題合作、市場統一和合作機制完善等角度切入,為新格局下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言獻策。

  共生

  一體化和多元化

  做好 “服務”的文章,為各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提供便利,是上海當好長三角 “龍頭”的應有作為。陸月星常委在代表市政協人資環建委課題組發言時強調,要強化上海輻射、服務長三角城市群高品質發展的功能,打破周邊城市單向接軌上海的思路,構建協調互動的雙向接軌機制。他建議,主動為南通建設上海 “北大門”、鹽城飛地打造 “北上海”、嘉興建設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乃至更多地區形成上海新飛地等提供便利條件和支持政策;充分發揮虹橋商務區作為長三角交通網絡中心和經濟地理中心的區位優勢,發展 “大交通、大會展、大商務”,打造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核心引擎,鼓勵有條件、有意願的毗鄰地區率先突破體制機制瓶頸,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一體化,並不意味著消除多元化。在駱新常委看來,蘇浙皖滬四地的經濟和産業結構是存在差異,並且可以互補的。這恰恰説明瞭 “一體化”與 “多元化”的關係。 “一體化不是要消除比較優勢,而是要更好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各省市越能做好各自特長,就越有發展”,駱新常委坦言,消除同質化競爭,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壘,用法治化規範化來增加市場活力。他認為,有三個政策導向需要遵循,一是以點帶面,增強輻射,形成示範;二是打破行政區劃限制,率先實現區域內社保、福利等領域趨同化;三是打造法律政策統一的大市場,增強人才、信息、資金等方面流動性。 “長三角一體化的目的,是共享、互補、聯動和多贏,力求成為一支艦種豐富、彼此配合的航母編隊,發揮集群作用”,駱新常委説。

  長三角三省一市之間,並無行政隸屬關係,跨越行政區劃後,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尤為關鍵。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是三省一市堅持的原則。今年年初,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在上海組建,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三級運作機制更加明晰。但是,委員們在前期走訪調研中也發現,缺乏國家層面實體性的統籌協調機構,地方行政體制分割障礙會對一些專項合作的效果效率造成影響,而一些毗鄰地區行政級別不對稱導致協調難、對接難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由此,馬馳常委期望,能從國家層面對長三角未來建設與發展做出總體頂層設計,並強化現有的黨政聯席會議等機制體制。屠海鳴常委則建議,主動爭取國家部委指導支持,形成國家部委與長三角三省一市實質性的共商機制,深化專業領域合作。

  共建

  交通網和生態廊

  長三角區域內地緣相鄰、人文相親,為多領域的相互協同合作提供了天然條件。

  隨著長三角交通和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空間上的 “距離感”在縮小。常委們認為,應強化區域高鐵網、省際公路網、城際鐵路網、市域軌交網的合理佈局,區域機場群、港口群的聯動互補和錯位發展,形成快捷高效的立體交通網。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位於虹橋商務區的國家會展中心舉辦,閔師林委員建議,加快 “兩個1小時”交通圈銜接,提升虹橋樞紐服務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能級, “促進虹橋商務區與中心城區1小時交通圈、長三角高鐵1小時交通圈的無縫銜接,充分發揮樞紐的輻射帶動作用。” 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區域之一,空域也最為繁忙。這種情況下,長三角機場群之間的合理分工和差異化經營尤為重要。蔣懷宇常委建議,打造大都市圈航空樞紐,深化長三角民航協同發展,加強軍、地、民合作,充分開發和優化長三角空域資源,並通過協同、調控和建設,合理配置機場資源。

  太湖流域是長三角的核心地區,流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長三角三省一市誰都不能缺席。 “太湖流域環境生態形勢依然嚴峻”,作為水資源保護領域的專家,徐雪紅常委直言不諱指出,太湖流域存在著面源污染面廣量大、重污染行業的污染物排放量偏高、太浦河水源地供水安全有隱患等問題。她呼籲,進一步完善太浦河水資源保護省際協作機制,針對太浦河沿線工業污水入河的問題,探索太浦河閘泵聯合調度方式,增加優質水資源的有效供給,協調做好水質預警、污染聯防和應急調度;對太浦河岸線內和岸線兩側各1000米範圍內設置劇毒物質、危化品貯存輸送設施等違法行為,開展聯合執法巡查,形成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合力。

  共贏

  産業協同和有序競爭

  “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應主動擔當,發揮龍頭作用,深化一體化內涵建設,以産業協同、科技共享共贏,推動一體化高品質協調發展”,曹阿民常委的發言開宗明義。他分析指出,在産業結構方面,上海的第三産業增加值比重在三省一市中處於領先,而兄弟省市在研發創新和産業發展相關要素方面,具有明顯成本比較優勢,先進製造業規模大、升級動力強,成為成功研發和組織模式創新的重要支撐。在曹阿民常委看來,當前,長三角産業協同最迫切需要協調解決競爭與合作的關係,核心是解決發展利益的多贏分配問題。他建議,上海應牽頭探索長三角區域産業協同財稅制度創新,實現産業輸出與輸入承載區的利益共享共贏,同時,為調動更多分散科技共享資源,可嘗試由三省一市按每年財政科技投入一定比例繳納,成立政府性質的區域創新資源共享激勵基金,給予共享服務提供者或機構激勵。

  不少常委還提出,長三角區域的人才市場尚未建立起有序競爭的規則和制度,高端人才市場缺乏定價機制,導致人力資源成本過快攀升,時常會有無序的 “人才爭奪戰”出現。

  “人才是第一資源,各地熱情都很高,但只靠拼條件和資金,從全局和長遠來看效果並不好”,何建華常委直言,長三角應該避免 “挖墻腳”,要讓人才合理流動,共同營造可以真正讓人才發揮作用、體現價值的環境,人才政策才有可持續性。他提議,暢通人才流通渠道,比如鼓勵在長三角地區高校、科研機構或産業之間的人才流動。

  “我們總是對各種人才許以各種‘帽子’,結果是有了 ‘帽子’,少了‘裏子’,長三角人才市場一體化建設應該直面這個問題”,黃勇平常委指出,目前需要改革的是人才評價體系,建議將機構作為評估對象,對機構的評估以成果和産出作為主要標準,人才作為參考,機構再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配置合適的人才。

  楊成長常委也建議,像重視多層次資本市場那樣重視多層次人才市場,加強對人才市場的管理,規範人才定價、交易和監管政策,提高人才市場透明度,協調三省一市的人才政策,避免過度競爭。

  共享

  同城化生活圈

  如果有一張區域通用市民卡,使交通出行一卡通達、醫保社保一卡結算、公共文化服務同享同用、信息通訊開放融通,那是常委們構想中長三角 “同城化生活圈”的圖景。但是,在前期調研中,常委們接觸到的現實是,就目前而言,醫療、教育、信息等資源的區域化共享難度較大。如,醫療資源方面,區域內多點執業登記和醫療機構的跨省市合作存在障礙;教育資源方面,受制于高校不能跨省辦學的規定,高校教育資源難以均衡配置,導致一些地區成為教育洼地;公共服務方面,由於數據信息資源共享不充分,為醫保異地結算、養老金領取資格異地認證、人才職稱異地認定等帶來不便。

  針對在調研中收集到的難點問題,不少在相關領域有豐富職業經驗的常委們發揮專業優勢,嘗試給出具體對策。

  聚焦醫療服務供給,朱同玉常委在提交的書面發言中指出,目前異地結算僅限于住院患者的出院結賬,門診和急診異地支付仍然不能實現。此外,由於各地醫保政策差別大,藥品和治療報銷範圍以及報銷比例均不相同,從技術上增加了實時結算難度。朱同玉常委建議,上海主動與長三角城市醫療網絡對接,在系統中自動轉換上海與各地醫保藥品目錄和報銷比例,從技術層面按照各地標準解決報銷比例和範圍執行,提升工作效率,並在全國率先嘗試和逐步開通門診急診轉診異地結算系統。張懷瓊常委則建議,結合國家推進醫保異地結算建設要求,上海應率先主動將本市居民醫保信息挂網,推進區域醫保結算無條件接入;建立長三角一體化的分級診療模式,推進區域內醫療服務分工合作、差異化發展,打造長三角地區分級醫療服務鏈,提高綜合服務能力。

  聚焦基礎教育資源共享,盧慧文常委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給出建議。她説,目前學生在兩個重要升學階段遭遇制度障礙,一是上海與江浙皖學制不同造成小升初困難;二是中考制度省際壁壘分明造成跨省的初升高困難。比對三省一市的義務教育課程綱要和指南,盧慧文常委發現,各地教材理念相近、內容大同小異,主要是編寫不同。 “長三角地區有條件統一課程設置,進而統一學段設置”,盧慧文常委認為,如果各省市能推動 “基於同一課程標準”的教學,那麼教材上的些許差異並不能阻礙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課程統一設置後,學籍的統一管理、學分的跨省轉化都有了基礎。而從教師方面來説,教師的入職資質、職後培訓、職稱評定以及校長任職資格和等級等,均有嚴重的省際壁壘。盧慧文常委建議,三省一市拉齊教師入職標準,把教師職後培訓進行標準化學分設計,允許通過互聯網平臺修習其它省市在線師訓,或者參加其它省市在職培訓也能計入學分認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