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余上海交大本科生畢業 姚明7年求學穿上學士服

2018-07-09 09:23:49|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圖説:姚明作為畢業生發言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攝

  今天上午,3300余名上海交通大學2018屆本科生迎來畢業典禮。今年畢業生中有特別的身影——小巨人姚明經過7年求學終於披上學士服迎來畢業典禮。

  明星學長姚明求學7年穿上學士服

  畢業典禮現場,小巨人姚明穿上了學士服登上畢業典禮的講臺,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

  “首先感謝父母,因為我選擇到大學讀書的原因就是為了遵守當初對他們的一個承諾。在我17歲簽約上海隊的時候,我就向父母保證過,會在職業籃球生涯結束之後前往大學進行深造。”姚明説,如果不是答應他們,可能真的堅持不下去,“我曾不止一次想過退出,特別是上高數課的時候。”

  這位38歲的畢業生用了7年換來披上學士服的這一刻。“我們身上所穿的學士服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知識和學問,還是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今天我們將開始在社會中開始尋找自己的價值,也請永遠記住我們曾經穿過的這件學士服的含義。”

  以前姚明在國外,他也曾請老師來家裏上課,但總覺得沒有學習生活氛圍,而他很想在這樣的氛圍中去學習。第一次坐在大學課堂,姚明説自己的心情是“迫不及待”,急切想聽老師講課,但同時也擔心跟不上,怕考試不過關。

  他喜歡大學校園的氛圍,卻也無奈不能完全享受這樣的氛圍。每週大約兩次到校上課,每次要開車一小時到教室,姚明的大學生活備受關注,被媒體跟,被“同學們”“圍追堵截”。姚明多次説,希望大家能夠一起維護課堂的教學秩序。

  對姚明來説,最難的科目是高數。“在入學後的第一節數學課,我就完全沒有聽懂,只是零星喚醒了十幾年前關於數學課的一些模糊的記憶,但我自己有心理準備,只要每天都能提高一點,最終一定會有所收穫。”

  在發言的最後,他與畢業生們分享:“在未來某個合適的階段,試著把自己的未來與社會的結合起來,因為只有這樣才會給自己更大的空間去探索。這個社會可大可小,從大處著眼可能是一個群體,從小處看也可能只是自己的小家庭,無論如何,畢業生走出校園都會慢慢學會承擔超出個人的責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優秀學子立下鴻鵠之志

  明星學長收穫掌聲,學霸畢業生更是在陣陣歡呼中分享畢業心情。“我的恩師鄧濤教授曾説過一句話:‘人生最酷的事情,不是取得多少成就,而是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併為之奮鬥終生。’懷著對材料化學的熱愛和對科研的追求,我加入了致遠榮譽計劃工科方向,這種源於夢想、發自內心的熱愛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鼓勵著我一路追求科研帶來的快樂。” 首屆致遠榮譽計劃工科方向本科畢業生王子昭説。進入交大後,在致遠創新研究中心“致遠學者項目”的引導下,王子昭開始思考如何用更低的成本獲取清潔能源、如何為貧水地區帶來乾淨的水資源。他努力夯實知識基礎、提高研究能力,並尋求志同道合的隊友合作攻克難題。懷著對科研的熱愛,王子昭與項目成員每天上完課就去做實驗到深夜,週末泡在實驗室爭分奪秒地使用著平時難以全天預約的儀器,寒暑假他們也常常在家呆不滿10天就繼續投入到實驗工作中。最終,王子昭在畢業論文中提出了解決太陽能驅動“介面水蒸發”技術中效率低、成本高、使用壽命短等難題的方法,並將該技術應用於海水淡化和污水處理,為貧水地區獲取清潔的淡水資源提供了廉價且便捷的途徑。這篇論文獲得了上海交大“優異學士學位論文”。

  2014年,上海交大面向全體優秀學子啟動“致遠榮譽計劃”。經過4年的培養,第一屆184名“致遠榮譽計劃”學子畢業,其中有48名優秀學生獲得致遠榮譽學士學位。首屆“致遠榮譽計劃”畢業生分別來自6個方向、31個專業,其中174人(94.6%)選擇繼續深造,首屆工科方向畢業生全部選擇繼續深造;有94人(51.1%)選擇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理科方向畢業生直博率達70%,學術引導成效顯著。根據2017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畢業生中有95人進入世界排名前100的學校,佔51.6%;45人進入世界排名前20的頂尖學府,佔24.5%,畢業生受到世界一流名校歡迎。在學校優異論文評選中,理科和工科方向各有五篇入選,佔全校優異畢業論文總數的25.6%,崇尚科學,熱愛研究成為了致遠榮譽計劃學生的內生動力。

  “立鴻鵠志,練真本領,做實干家。”上海交大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2018屆本科畢業生張宜傑在這個七月即將和他的同學一起奔赴武漢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施工單位的工作環境也許沒有那麼光鮮,而驅使張宜傑選擇投身中部基層行業的原因更多的是情懷。

  和張宜傑一樣立下鴻鵠之志的交大學子不在少數。近年來,上海交大不斷深化就業引導教育,強化大思政、大育人的格局,構建了“新生入學-在讀期間-畢業階段”價值引領工作鏈,整合各方資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社會責任和擇業價值觀的教育,引導畢業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和成才觀,使他們在擇業時做出符合時代使命要求的選擇,到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畢業後最重要是“把根紮好”

  “到了新的環境,同學們不可避免要面對許多現實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把‘根’紮好。如何在紮根中生長?我想給大家三點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説:

  “第一,根要扎得住。我們常説,十年樹木,樹的成長有其內在的自然規律。拿銀杏樹來説,民間就有“三年存活不算活,十年白果始結成”的説法。銀杏的根系對其生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紮在土地裏的根沒有長好,即使能夠萌生新芽,也終究很難長大。樹的生長需要把根扎住,人的成長同樣如此。畢業之後,大家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直接就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般都會面臨兩次“人生選擇”。第一次是三年左右,在適應新環境之後,要能沉住氣。看似精明地跳來跳去,反而錯過了滋養生長的最佳時期。第二次選擇是在十年左右,在一個單位堅持十年,交大畢業生都能夠成為單位骨幹、獨當一面,這時候還能不改初心,繼續沉澱下去,終將練成真本事,有大作為。”

  “第二,根要扎得廣。一棵樹的根系有多發達,枝葉才能有多茂盛。大榕樹不僅有深扎于土地裏的“營養根”,枝幹上還能長出數千條的“氣生根”,根枝相連、枝葉延展、濃蔭蔥鬱。對於人的成長也有啟示,選擇了一份事業,既要能紮好主根、沉心做事,也要能不斷拓展事業、煥發勃勃生機。”

  “最後,希望大家始終不要忘記,為了什麼而紮根。我們的錢學森學長在西北工作時,崇敬戈壁裏的胡楊林。在茫茫沙漠,胡楊是抵禦風沙的英雄。他們把根牢牢紮在最需要的地方,任憑烈日暴曬、風沙吹打而千年不倒。數棵胡楊就能固沙數畝,一片胡楊林就構築成強大的綠色屏障,他們的根緊緊相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把沙漠變成綠洲。在胡楊身上,既體現著倔強生長的美麗,也詮釋著奉獻擔當的豪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