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紫砂傳習所所長吳雲濤:精益求精 推動紫砂文化傳承與發展

2018-07-11 08:57:2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報道(彭麗):1983年出生的吳雲濤,自幼受父親吳寶華影響,深愛紫砂藝術和文化。創作中尤擅利用紫砂的天然質感,創作古樸典雅,精益求精的紫砂作品。其父吳寶華是國內最早研究超薄型茶壺並研製各種樹樁茶壺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當今紫砂壺界獨樹一幟。吳寶華現為浙江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宜興紫砂專業鑒賞委員會理事,湖州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超薄型茶壺吉尼斯世界記錄保持者、超薄型茶壺紫砂茶壺最高榮譽獲得者。

陸羽紫砂傳習所發揚制壺工藝 推動紫砂文化傳承與發展

吳雲濤製作紫砂壺。吳雲濤 供圖

  凡泥靜藏于地下,終成紫砂

  明代文人聞龍在《茶箋》中所説:“摩掌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紫砂茶具起源於宋代,興盛于明清並流傳至今。北宋梅堯臣在《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一詩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歐陽修也有“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餘情”的詩句,説的便是紫砂。

陸羽紫砂傳習所發揚制壺工藝 推動紫砂文化傳承與發展

吳寶華製作的福祿壽桃壺(榮獲“工藝展特等獎”)。吳雲濤 供圖

  吳寶華曾稱自己是一名“紫砂匠人”,他説:“我這人不太愛説話,因為做紫砂需要的是平靜和安靜。唯有靜下心來,才能夠思考,手才能穩,器形才能有韻味。”吳寶華曾經因為過度的被外界打擾,感覺無法在創作上有新的突破而隱匿於世,專心創作。在沉寂了20年以後,再次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新作令人耳目一新。

陸羽紫砂傳習所發揚制壺工藝 推動紫砂文化傳承與發展

吳寶華製作的“一捆柴”。吳雲濤 供圖

  吳寶華曾説:“我一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會做茶壺。”吳寶華精於薄胎和花器紫砂的創作,並製作了具有代表性的薄胎和花器系列,代表作超薄型茶壺、薄胎西施水準壺、薄胎倣鼓壺、一捆柴、一捆竹、福祿壽桃壺和樹樁茶壺等。無論薄胎、花器、光器,都飽滿圓潤,雋永耐看,兼顧實用和觀賞的特質。

  吳寶華引領了國內薄胎紫砂工藝的發展

  人們常用“薄如蟬翼,輕似浮雲”來形容薄胎紫砂壺。“大巧若拙”,薄胎壺從外型上看與傳統紫砂壺並無不同,造型同樣沉穩厚重,上手卻很輕。吳雲濤説:“薄胎的結構是很脆弱的,越薄製作的難度越大,燒制的時候越容易變形。”薄胎的打造是一種技法,因其胎薄、成型難,燒制時受熱不均而易燒裂的原因,故而要求製作者具有非常嫺熟的功力和技術。

陸羽紫砂傳習所發揚制壺工藝 推動紫砂文化傳承與發展

吳寶華製作的“薄胎倣鼓壺”。吳雲濤 供圖

  吳寶華曾説:“清代有名匠人叫陳鳴遠,他的作品有薄如蟬翼之説。”吳寶華八十年代開始就跟隨清代制壺名家邵大亨之後邵全章先生學制茶藝,並得到國家級終身藝術成就獎獲得者徐漢棠先生的親授。吳寶華根據中國的紫砂茶具素以精、薄、輕、巧為上品之説法,用了四年的時間,從1988年開始研製超薄型茶壺,于1991年以全手工工藝的製作方法,做成世界上最薄的紫砂茶壺。製作用的泥料僅有火柴盒大小,壺薄0.84毫米、壺重54克、蓄茶水243.3克,名噪一時。引領了紫砂界爭相製作薄胎紫砂的工藝史。

  飾不矯而出塵,顯匠心而無匠氣

  紫砂壺的魅力在於其技藝的千變萬化,即使是兩把外形一樣的壺,因其工藝、材質、人為手藝的不同,也會出現千差萬別的效果。吳雲濤説:“我父親制壺,一直秉持儘量少用工具,有時只需要一枚牙籤輔助,以保證純手工工藝。”

陸羽紫砂傳習所發揚制壺工藝 推動紫砂文化傳承與發展

吳寶華製作的“石榴壺”。吳雲濤 供圖

  吳雲濤強調,製作紫砂壺是一件極為精細的工作,手工制壺最是慢工出細活兒,若要製成一把好壺需要依靠匠人手工的精心打造和年深日久的磨礪才能完成,無法用機器替代,這使得紫砂壺擁有一種純樸的手工韻味。

  和泥、拍泥片、將泥片圍成桶狀、拍打成型、安裝壺把和壺嘴、修整、晾幹、入窯燒制,紫砂壺的製作工序複雜,每一步都需要細心、耐心和匠心。吳雲濤説:“紫砂壺製作關鍵的一步是‘拍泥片’,在‘拍泥片’工序中,要將泥料拍成泥片。泥片的各部分必須拍打得極為均勻,否則做好之後壺身會出現凹陷之處,影響美觀。其次就是‘拍身筒’,要拍的均勻,不斷的調整。安裝壺把和壺嘴,要注意比例大小的不斷調整。”

陸羽紫砂傳習所發揚制壺工藝 推動紫砂文化傳承與發展

吳雲濤與紫砂大師徐秀棠(右)。吳雲濤 供圖

  紫砂藝術的跨界與融合

  吳雲濤説:“紫砂壺是實用器,而在中國的文化浸潤下,一件器物在滿足其實用性的條件下,總會開始向賞玩發展。紫砂匠人所做的便是去其匠氣,以造文心。”

陸羽紫砂傳習所發揚制壺工藝 推動紫砂文化傳承與發展

吳雲濤(左一)同父親吳寶華(左二)在紫砂展上與油畫家徐純中老師(右二)合影。吳雲濤 供圖

  一把好壺,講究文化、技藝和“精氣神”,其中蘊含的神韻集中體現在壺的造型和設計理念上。比如壺嘴、壺身和壺把的比例是否協調、美觀,器型是否流暢,文化內蘊是否深厚。紫砂的美首先在型,即“古”、“ 拙”、 “正”,紫砂的精妙在於要具備濃厚的“文人味”特點,同時保證做工的精良和工藝的精深。

陸羽紫砂傳習所發揚制壺工藝 推動紫砂文化傳承與發展

吳雲濤在近日舉辦的“2018一帶一路名品展”上向中外來賓介紹紫砂技藝。吳雲濤 供圖

  吳雲濤注重紫砂古雅樸拙,含而不露的修身之道,更注重彰顯中國文化之人的心中最愛。為了實現在保證工藝的基礎上造文心,吳雲濤強調要重視跨界與融合。吳雲濤説:“紫砂不是單一的工藝,好的紫砂作品必然融書畫、篆刻、雕塑等各種藝術于一體。我希望將傳統制壺工藝與傳統文化結合,製作更具有文化韻味的紫砂作品。”

陸羽紫砂傳習所發揚制壺工藝 推動紫砂文化傳承與發展

陸羽紫砂傳習所揭牌儀式上,吳雲濤(右)與父親吳寶華合影留念。吳雲濤 供圖

  做好紫砂文化傳承,做實文化自信

  為了更好的傳承紫砂工藝和文化,吳雲濤成立了陸羽紫砂傳習所,同時任所長。陸羽紫砂傳習所的前身是2015年正式成立的陸羽紫砂陶藝工作室,由吳寶華大師創立。“我成立陸羽紫砂傳習所的目的並不只是發揚制壺工藝,而是希望對紫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所貢獻。”吳雲濤為此專程到同濟大學非遺傳承班學習傳統文化,並深入與各非遺傳習所合作。

陸羽紫砂傳習所發揚制壺工藝 推動紫砂文化傳承與發展

吳雲濤(左一)指導學生制壺。吳雲濤 供圖

  秉承傳播紫砂文化和弘揚傳統藝術,做好文化傳承,做實文化自信的理念。陸羽紫砂傳習所在注重紫砂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更注重紫砂的教學。吳雲濤表示:“傳習所堅持紫砂的原創設計,尊重紫砂的天然特性,充分發揮工匠精神,推動紫砂工藝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