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季 “馴龍高手”上海自博館“擺攤”

2018-07-16 09:10:49|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自然博物館攜手國內七大科學場館古生物學者,與觀眾分享恐龍最新科研成果 恐龍季,“馴龍高手”上海自博館“擺攤”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觀眾在現場參觀竊蛋龍胚胎“中華貝貝龍”的化石模型 /晨報記者 徐妍斐 

  “恐龍為什麼會滅絕?”“研究恐龍有什麼意義?”炎炎夏日,一批恐龍研究大佬們正在上海自博館“擺攤”,接待對恐龍有興趣的觀眾現場溝通交流,許多大小朋友紛紛向專家拋出心中關於恐龍等古生物的疑問。

  7月14-15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攜手國內七大知名科學場館的古生物學者在自博館展區內“搭臺唱戲”,與遊客們交流化石挖掘故事、古生物研究經驗。這是上海自然博物館2018恐龍季策劃的“馴龍高手——與科學家面對面”活動,以期架起科學家與公眾溝通交流的橋梁。

  “中華貝貝龍”曾流落海外

  此次現場“擺攤”的八大場館有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

  本次活動最大的亮點是專家學者與普通觀眾零距離交流,分享古生物最新科研成果。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生物學者們帶來了標本、模型、圖書、實驗設備等實物與觀眾互動,現場還展示了恐龍研究多方面的內容。觀眾可以了解關於古生物,特別是恐龍的最新科研成果。

  除了這些科研新成果的分享,現場專家們還帶來了一些古生物的有趣知識:地球的生命經歷了哪些發展過程?有哪些化石可以作為重要見證?恐龍的羽毛是怎樣出現的?恐龍化石從野外考察、化石挖掘、修復、研究命名、骨架裝架,到陳列展示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各個年齡段的恐龍迷們和穿梭在展區內的遊客們,與各位專家學者親密交流,現場氛圍活躍。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講述了中華貝貝龍從美國的回故鄉的經歷以及命名研究。1992年,在我國河南省西峽縣陽城鄉趙營村東2公里處發現了一個恐龍胚胎。不幸的是,被發現後不久該恐龍胚胎就流失到美國,被命名為“路易貝貝”,取自於當初報道該枚標本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路易·皮斯霍斯的名字。

  2013年,經過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和無數專家的努力,這枚流失海外近20年的稀世之寶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2017年官方正式命名為“中華貝貝龍”。

  經中、加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根據它的骨骼特徵被歸為獸腳亞目,竊蛋龍下目,近頜龍科一個新屬新種。“中華貝貝龍”保持著向右側臥的姿勢,靜靜地蜷縮著小小的身子,是一枚即將破殼的竊蛋龍胚胎。

  此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還展示了恐龍胚胎化石裏的秘密。

  角龍祖先在鄂爾多斯發現

  中國地質博物館介紹了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最新發現的原角龍頭骨。2017年,中國地質博物館陳曉雲博士根據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杭棉旗發現一件恐龍不完整頭骨,鑒定其為原角龍未定種,産出地層為下白堊統。

  原角龍是角龍類中的原始種類,一種不到2米長的小性恐龍,沒有長出真正的角,只在鼻部有點凸起,有個尖的鸚鵡般的嘴,是三角龍和其他角龍的祖先。該化石的發現,擴大了原角龍化石在我國地理分佈範圍,也豐富了鄂爾多斯地區恐龍動物群。

  除角龍外,浙江縉雲縣壺鎮發現的新種類甲龍類化石研究成果,今年2月被正式命名為中國縉雲甲龍。縉雲甲龍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億年前。比之前發現的具有尾錘的甲龍類化石早了1000多萬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