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枚繡花針“繡”出脫貧致富錦繡路

2018-07-16 09:06:4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一枚繡花針“繡”出脫貧致富錦繡路上海企業幫肋雲南繡娘將民族元素與現代工藝相融合,提升産品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使“猛弄刺繡”走出深山,繡娘們在家門口脫貧致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猛弄村一位繡娘正在刺繡。(元陽縣供圖)

  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大山深處,有座綿延數百年的秀麗村落——猛弄村。這裡世居彝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婦女自小學習刺繡技藝,將當地的山川河流、飛禽走獸、瑤草奇花寄情于手中一針一線,並融入梯田文化元素,形成獨具特色的“猛弄刺繡”。長期閉塞的歲月裏,當地婦女不曾想過,這項早已融入骨血的技藝有朝一日能變成“金子”。

  近年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 “猛弄刺繡”,在上海企業家的發現、幫助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2016年,就有1600多件“猛弄刺繡”被銷往海內外,200余位繡娘人均增收約6000元,當地婦女用自己的巧手“繡”出了脫貧致富路。

  從出資助學到文化扶貧

  上海穆馳實業創始人靳英麗與大山的緣分,始於六年前一場大學同學聚會。聚會結束後,靳英麗提議將剩下的2萬多元“聚會基金”捐給山區孩子作為助學款,這一善舉得到了同學們一致擁讚。在長寧區婦聯的協助下,她第一次踏上了元陽縣的土地。

  起初,靳英麗僅將目光投向助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令她對扶貧産生了新的思考。五年前,她把一位當地女孩接到上海接受手術治療並籌集了數萬元治療費。女孩的母親無以回報,將一腔感激之情繡作一幅針腳細膩、圖樣精緻的花卉繡品,而這件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猛弄刺繡”工藝品讓從事服裝箱包設計的靳英麗驚嘆不已,她不禁思索:“如果能把這些精美的原始繡品‘移植’到高端定制産品上,豈不是兩全其美?大山裏的繡娘們,不就能在家門口就業脫貧了?”

  靳英麗很快將想法付諸實踐。在當地政府和上海援滇幹部的幫助下,穆馳實業在猛弄村所在的攀枝花鄉成立了繡娘刺繡服務社,採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共同開發以 “猛弄民繡”和“MUCCI”為商標的刺繡産品。

  傳統之美和現代時尚的碰撞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僅2016年,“猛弄土司繡品坊”便將1600多件手工藝品銷往國內外,帶動繡娘“居家創業”200余人,為地方創造近千個就業崗位。無數人的命運因此改變,張令瓊便是其中之一。從一位普通繡娘起步的她依靠精湛的手藝,被評為“元陽縣刺繡女能手”,其作品先後參展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中國-南亞博覽會等盛會,成為雲南女性創業脫貧的表率。

  據當地政府統計,在牽手上海企業後,猛弄村的繡娘們人均每年增收6000元,為地方脫貧做出很大貢獻,村裏還為此專門建造了繡娘牌坊。

  手工藝精準扶貧更應“授人以漁”

  企業 “衝鋒在前”,政府則做好後勤保障工作。上海市第十批援滇幹部、元陽縣副縣長蒲永鍇告訴記者,徐匯區雖然新結對元陽縣,但猛弄村的繡娘們牽動著徐匯人民的心。由於長時間夜間工作,不少繡娘的視力受到了傷害,有些甚至不得不放棄刺繡工作。去年,區婦聯千里迢迢,為猛弄村送上了200多臺護眼檯燈。

  這些檯燈,是上海對繡娘們最真切的關愛,也引發了蒲永鍇關於技術創新的思考。 “繡娘們以健康為代價繡幾個晚上的工藝品,市場價值卻只有幾十元。必須想到對猛弄刺繡更好發展的支持計劃。”

  對此,不少專家一起出謀劃策,貢獻金點子。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認為,上世紀70年代,我國曾大量出口工藝美術産品,這些産品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設計和製作注重與生活需求相結合。 “如果現在也能把一些還處於傳統狀態的工藝製品和現代都市生活結合起來,一定會有很好的市場。”

  如何挖掘民族手工藝品的生活實用價值,做好創新轉化,是業界的一個全新課題。這方面,上海已走在前列。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章莉莉告訴記者,從2015年起,上海大學以承辦非遺傳承人群研培研修班為契機,大力推動非遺資源的開發性保護和傳承,在這16個班級350多名學生中,出現了許多民族手工藝精準扶貧的經典案例。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貴州赤水縣“90後”人大代表、“非遺傳人”楊昌芹也曾是上大非遺竹藝研修班的學員。她在課上嘗試將竹編和其他材質結合,探索傳統工藝和現代審美的交融。“一隻成本僅十幾塊錢的竹絲扣瓷保溫杯,市場售價可以賣到200多元。”這些所學所聞帶回家鄉,能教會、幫助更多人。

  章莉莉坦言,我國民族手工藝品很多技藝精良但傳統款式容易顯得過時陳舊, “表現方式有待改進,沒有很好地轉化到生活中去”。對手工藝者的扶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們更需要系統化、專業化、市場化的培訓,以及設計理念的更新,如此才能生産出與現代生活更契合的産品。

  靳英麗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近兩年開始,穆馳實業定期邀請猛弄繡娘到上海、蘇州等地交流學習,以學代訓,強化繡娘的圖案整體設計理念、絲線色彩搭配品質、服裝裁剪及刺繡手法要領,引導繡娘將民族特色、民族元素與現代工藝相融合,提升産品的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據介紹,繡品的價格有望從原來的幾十元提高到百元甚至上千元,“張令瓊”們的小小繡花針正在用一針一線,為山村為傳統工藝也為自己的人生繡出了 “錦繡前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