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更多“上海方案”助力“健康中國” 上海16個優勢學科領先全國,一批首創醫療方案獲國際認可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昨天在滬召開的新聞發佈會傳出消息:通過構建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體系,我國醫療品質近年來呈現“四升一降”變化趨勢,即我國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醫療服務效率有所提升,重點病種和手術診療品質穩中有升,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水準不斷提升,住院死亡率持續下降。
作為我國醫療技術能力與醫療品質水準“雙提升”的名片,上海全市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日為6.4天(全國為9.8天),三級醫院收治住院患者中,39.29%為非上海常住居民,是國內患者流入最多的城市。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表示,上海醫療品質管理以科學化、精細化見長,推廣“上海經驗”可助力實現“健康中國”。
16個優勢學科全國領先
據介紹,以反映一個國家整體醫療衛生水準的孕産婦和嬰幼兒死亡率為例,2017年我國孕産婦死亡率下降到19.6/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到6.8‰,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上海市常住人口孕産婦死亡率達到3.01/10萬,嬰兒死亡率達到3.71‰,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準,達到發達國家的先進水準。
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聞大翔列出數據:上海臨床醫學等11個一級學科排名位於全國前列,血液病學、內分泌學等16個優勢學科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25家單位獲得163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科團隊和技術。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診療量突破十萬例,位列世界第一,並在國際上首創多項技術,吸引大批國外專家來華進修學習、大批患者慕名前來接受治療。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採用全反式維甲酸聯合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使該疾病5年存活率從10%至15%,提高至目前的94%,死亡率降為3%,達到國際領先水準。這一成果轉化被稱作全球認可的“上海方案”。
開展新技術新業務748項
近期,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的文章表明,我國採用醫療品質改進的多重干預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腦卒中患者1年的新發血管事件發生率和致殘率,改善患者預後。這一案例提示,科學化的管理正促進我國臨床專科技術水準不斷提升。
發佈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國各專科共開展新技術新業務1.2萬餘項,申請各類專利達到7700多項,上海市開展新技術新業務達到748項,申請專利794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不僅在臨床規模上位列全球前茅,在外科術式和腦科學領域的不斷創新突破,尤其近年來“顱內外腦血流重建術”的創新,使我國難治性動脈瘤治愈率達96%(發達國家均低於90%);全切除率、死亡率、術後並發癥等指標也明顯改善。在兒科領域,專業技術也有較大幅度提升。“十二五”期間,全國兒科專業共開展新技術新業務481項,申請專利199項;上海市兒科開展新技術新業務達到42項,申請專利達到44項。
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日6.4天
數據表明,全國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日從2013年的11天下降至2017年的9.8天。全國一半以上的三級醫院開展了日間手術,手術量佔擇期手術比例提高至12.8%,1340家醫療機構設置了日間病房。作為國內最早開展日間手術的地區之一,上海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日6.4天,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以此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總量和可及性。目前,上海還在市級層面設立了61個專業的醫療品質控制中心,區級層面建立近400個質控小組。上海市醫療品質控制管理事務中心主任譚申生介紹:截至2017年,中心發佈的質控手冊、標準、臨床操作規範已達到52種,基本覆蓋了所有專業;以質控督查為手段,實現品質監管“多維度、無死角”。
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繼續完善國家醫療品質管理與控制體系建設,提高醫療品質安全的科學化和精細化管理水準,持續提升醫療品質水準和醫療技術能力,特別是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品質管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總量和可及性,為實現“健康中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