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藝術、體育等素質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專家表示——校外教育應賦予學生終身幸福能力
上海學生合唱團赴匈牙利參加第28屆巴托克國際合唱比賽及民謠音樂節,並榮獲童聲組冠軍和匈牙利歌曲最佳演繹獎。(中福會少年宮供圖)
來自浦東新區的上海學生俞璐蕭剛剛從匈牙利載譽歸來。暑假開啟之初,她和上海學生合唱團的小夥伴們一道,赴匈牙利參加第28屆巴托克國際合唱比賽及民謠音樂節,一舉奪得童聲組冠軍和匈牙利歌曲最佳演繹獎,驚艷國際舞臺。要知道,幾年前的俞璐蕭還是一個性格十分內向、不茍言笑的“小大人”,加入上海學生合唱團僅僅幾年時光,眼前的俞璐蕭活潑開朗,渾身散發著自信和陽光。
隨著上海不斷推進教育綜合改革,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意識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學校圍墻之外,校外教育開始綻放春天的氣息。這讓上海市特級校長、中福會少年宮名譽主任陳白樺感觸良多:“藝術能讓學生獲得幸福的能力,校外教育的初衷是讓孩子們找到伴隨其終身的興趣愛好和夥伴,滲透在其中的德育教育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校外教育或將迎來“春天”
距離暑假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家住楊浦區的二年級學生家長杜女士就開始為孩子的暑期安排操心起來。“現在的孩子暑假時間都很寶貴,除了學科類的學習,體育和藝術兩大板塊必不可少,此類校外教育機構也十分火爆。”
有著30多年校外教育經驗的陳白樺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上世紀50年代初,全國範圍內針對孩子們校外教育的少年宮只有兩家。眼下,各地少年宮、科技館層出不窮,就連社會上的藝術、體育類教育機構也頗受家長們的歡迎。陳白樺説,家長們對校外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的意識逐漸深刻,原本家長讓孩子學習藝術仍抱著功利的目的,期待孩子獲得能夠立足於社會的一技之長;如今,家長們認為藝術教育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一份“營養”。
以中福會少年宮小夥伴藝術團為例,如今,藝術團在冊會員超過1000人,合唱團成員超過200人,覆蓋全市所有區。最讓小夥伴藝術團副團長林放感動的是,部分小隊員的家裏距離少年宮有三四十公里的路程,但從未缺席集體排練。究其緣由,林放覺得很簡單,“那便是熱愛。”
校外教育是知識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載體
90後李弘基是第四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上海市科技創新市長獎獲得者,他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參與少年宮的科技社團,一學就學習了九年。一次偶然間,外婆家新裝修房間內刺鼻的氣味引起小弘基的好奇,聽説了這種氣體的危害後,小傢夥當即立志要“為民除害”,清除甲醛,課題項目《除甲醛空氣凈化裝置》應運而生。在每立方米空氣中含甲醛1.5毫克的30立方米空間裏,李弘基設計的凈化機開機一小時,甲醛去除率達到66%,之後還申請了專利。這也讓李弘基從此與科技創新結緣。
80後喬檬檬從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後,回到中福會小夥伴藝術團擔任團務工作。時間倒退20年,喬檬檬曾經是中福會學生合唱團的一員,2004年,她還曾經隨團赴朝鮮演出。“恰恰是曾經在合唱團的經歷錘鍊了我的心智,培養了我的堅韌和細緻的品質。”
在奔赴此次巴托克國際合唱比賽的路途中,孩子們每到一處,都十分有紀律地安靜坐在候機場所,跟著老師一起排練。“這些看似與唱歌並無關聯的素養,都是在日復一日的合唱練習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在陳白樺看來,校外教育除了傳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它還是德育教育的良好載體。每次外出訪問或者比賽,原本在家裏嬌生慣養的孩子們自己洗衣服、洗澡,提升了自理能力;舞蹈教師教孩子們民族舞,可以將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向學生們娓娓道來……
校外教育要不斷創新模式
眼下,校外教育的模式和內容不斷創新,師資隊伍等“軟體建設”也在升級。
2012年,上海市教委主管、中福會少年宮負責組建上海學生合唱團,形成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系統共建的新機制,帶動學生聯盟的建設。
林放介紹説,為了培訓孩子們的節奏感和合唱速率的穩定性,少年宮的教師創新教育模式,打造 “原創音樂遊戲”,讓孩子們在籃球運動、跳繩等活動中,感受不同節拍和節拍強弱的訓練。
校外教育迎來“春天”之時,陳白樺也有更多思考:“校外教育要突出育人品牌,這就需要一支優質的校外教師隊伍。只有老師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具有深遠意義,才能在舉手投足的過程中細緻、用心地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陪伴孩子一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