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首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2018-07-27 13:58:48|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高校首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思政課成需要“佔座”的熱門課 名師大家引領學子樹立正確“三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6月21日,空中課堂——音頻思政課系列首講活動在中共一大會址舉行。本報記者袁婧攝

  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有大師之謂也。如今的滬上校園裏,讓人欣喜的變化已然發生:最受學生愛戴的名師大家們在思政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年輕人的價值觀成長。歷經多年改革,滬上高校已打破思政課由思政教師單兵作戰的格局,引入全校乃至全社會優質資源——在上海,伴隨著 “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思政課開始被不少學生稱為 “樹立正確 ‘三觀’的課”,也成了學校裏一門需要 “佔座”的熱門課。

  破解“兩張皮”,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

  知識技能傳授和德育工作之間的 “兩張皮”現象過去長期困擾高校。為破解這一難題,上海率先開展 “課程思政”改革,從2014年開始,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綜合素養課程為骨幹、專業課程為支撐的“三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在很多滬上高校, “課程思政”改革持續推進令課堂有了新變化。 “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使得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在上海中醫藥大學, 《人體解剖學》課引導學生對生命意義展開深度思考; 《醫古文》課注重對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倫理思想進行解讀; 《中藥飲片鑒識》專門設計了進入社區宣教的實踐內容,將專業技能服務社會的職業價值觀春風化雨般傳遞給學生……學校立足學科的學術內涵和傳承脈絡,將課程教學從單一的專業維度,拓展至人文素質、社會責任感等多維度。學校出現了一大批醫德並修、醫文融合、醫儒兼通的示範性課程。

  上海海洋大學的經典課程 《魚類學》已開設60餘年,也是我國水産類學科的第一門國家精品課程,該課程負責人是上海市教學名師唐文喬教授。2017年年底,年逾五十的唐文喬不顧嚴重暈船,隨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 “淞航”號出海調查。 “我只有自己參與 ‘淞航’號的考察活動,才能真正為學生把課講好,讓學生對 ‘漁界所至,海權所在’有更真切的感受。”

  結合 “課程思政”改革,唐文喬和教學團隊的老師們結合專業課的教學目標,提煉學科中的育人元素。比如,在講魚類學發展時,和學生講壽振黃、朱元鼎等我國第一代魚類學家艱苦求學、兢兢業業從事科研的往事,他們的家國情懷,為服務國家需求而刻苦鑽研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滋養著我們的精神世界。

  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走“師資攻堅”新路

  要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像陽光和空氣一樣充滿每一間教室、産生潤物無聲的效果,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是關鍵,也是近年來滬上思政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

  作為對思政必修課的補充,一批 “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在滬上應運而生。復旦大學的 《治國理政》、上海交通大學的 《讀懂中國》、東華大學的 《錦繡中國》、華東政法大學的 《法治中國》……多學科支撐、優質師資投入,變傳統課堂以個別教師授課為主的模式為集體備課、集體研討、教學相長的團隊授課模式。可以説,伴隨著 “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的推出,很多院校走出了一條立竿見影的 “師資攻堅”道路。

  在華東師範大學,為學生量身打造的“形勢與政策”課程 《時代新聲》由兩院院士、校長、黨委書記以及各學院的明星教授聯袂,為年輕學子講述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遭遇了哪些現實問題、克服了哪些歷史性困難;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年輕學子如何保持自己的判斷和獨立思考,堅守文化自信……他們為學生解讀當下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熱點問題,大大增強了青年學子的 “四個自信”。

  上海大學的 《創新中國》課程從2015年底推出,如今已被列為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選課的13萬人來自全國500多所院校。

  據市教衛黨委、市教委統計,滬上高校通過深度開掘所有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目前已形成以思政必修課為核心、數十門 “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為骨幹、500門綜合素養課為支撐、1000余門專業課為輻射的“課程思政”同心圓。

  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各類各門課程 “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讓所有課都上出 “思政味”,所有任課教師都挑起 “思政擔”,真正做到各類各門課程 “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經過連續數年的實踐,上海探索構建的全員、全課程大思政教育體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很多一線教授都有類似的感受:構建三位一體的育人 “同心圓”,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核心,但這也是最難上好的課。

  在上海財經大學,圍繞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教授們開始了一場攻堅戰。緊扣教學大綱,思政教師們把 “研討式教學”模式帶到了課堂:除了研讀經典文獻,教師們在上課時,或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或圍繞一些時政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通過凝聚共識,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不僅如此,學校還把傳統的思政課堂從校內搬到了社區、工廠、鄉間、紅色基地。這種體驗式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互為補充的模式,受到了青年學子的廣泛歡迎。

  復旦大學去年6月獲批上海市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試點後,正全力推進3門思想政治理論示範課程、2門“中國系列”課程、13門綜合素養課程、28門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學校明確提出,將打造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主幹,以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為支撐的課程體系,努力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