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入藏 把上海優質醫療送上雪域高原

2018-08-03 09:47:30|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今年是上海“組團式”醫療援藏第四年,82名三甲醫院醫療專家守護80萬藏地同胞健康 接力入藏,把上海優質醫療送上雪域高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患者將援藏醫生李憲凱的手放在額頭上,表示感激之情。(李憲凱供圖)

  緊緊抓住醫生的手,久久放在自己的額頭上,藏地老百姓一次次以這樣的方式感謝上海醫生,保祐他們“好人一生平安”。在西藏,這是至高的感激之禮。

  這個8月,27名上海醫生帶著這份護佑回到上海。每年七八月是上海援藏醫生交接的日子,日前第三批援藏醫生結束一年服務期回滬,第四批業已出發。

  今年是上海創新開展“組團式”醫療援藏的第四個年頭,太多可喜的變化如當地的格桑花般盛放:去年12月,上海對口援建的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成功創“三甲”,成為日喀則地區第一家三甲醫院;在這家老牌醫院的帶動下,“中病不出市、小病不出縣”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這是82名上海三甲醫院的醫療專家接力入藏的成果,他們克服萬難,誓把“滬牌”優質醫療送上雪域高原。

  在世界屋脊建成一條“救心高速公路”

  今年7月,返滬在即,上海第三批援藏醫生們也無暇好好看看自己服務的這片土地——世界屋脊珠峰腳下的雪域秘境,日喀則市。因為,有人等著他們救命。

  深夜十點多,援藏醫生、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醫生茅騰接到一通電話,一名高處墜落傷患急診入院,左側肺部支氣管完全斷裂,生命危在旦夕,當地醫生準備將患者的左肺摘除。

  此時,一條信息擊中了茅騰——病人才19歲。“他的人生道路還很長,拿掉一個肺,生活品質會很差。”茅騰趕回醫院,希望爭取另一種可能:想辦法“重建”氣管通道,保住左肺。

  手術難度瞬間升級,但對患者來説,這可能意味著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茅騰領銜手術團隊成功做到了。如今,受傷青年正在順利康復中。

  在藏區,上海醫生救下的重症患者還有很多。今年 5月,正在查房的援藏醫生、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醫生李憲凱接到江孜縣人民醫院的一通求助電話,他們正在搶救一名急性心梗患者,急需轉入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進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

  十萬火急,當患者被安全轉運到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後,顧不上4000米的高原海拔,李憲凱身穿近30斤重的鉛衣,吸著氧氣上了手術臺,借助動脈造影打通堵塞血管,患者的胸悶胸痛症狀立即緩解,人救回來了,心功能也保全了。

  去年,在李憲凱的奔走下,日喀則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落成啟用,這是日喀則第一條“救心高速公路”,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胸痛中心”。

  “我們在的時候是三甲,走了還是三甲”

  今年6月,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正式掛牌“三甲”,這家成立於 1955年、承擔著西藏近1/4人口救治、守護著80萬人口健康的老牌醫院從此有了新目標,在當地開展先進醫療技術的同時,進一步保持並提升當地的醫療水準。

  援藏醫生、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醫生虞劍常對當地醫生這樣説:“我幫你把鋪墊做好,最關鍵的你來做。”在一例動脈瘤手術中,虞劍嫺熟地做好“鋪墊”環節,讓當地醫生達瓦完成“最關鍵的步驟”——拿著夾子,一把夾住動脈瘤。達瓦成功了,他興奮地説,“這是我20多年來夾的第一個動脈瘤!”

  援藏醫生、上海仁濟醫院醫生張進是日喀則市人民醫院迎來的第一名援藏泌尿外科醫生。他至今難忘一對八歲和十歲的藏族小兄弟。兄弟倆的腎結石已造成腎臟中重度積水,得儘快手術。不過,在上海,一個0.5至1釐米創口的微創手術就能解決的問題,在這裡,卻是一個創口達15至20釐米的開放手術。

  為什麼藏地老百姓沒能及時享受到醫學進步的成果?張進發現,早在兩年前,這裡就有了微創手術所需的超聲碎石系統,遺憾的是,有設備,不會用。

  “前半年我做,後半年我把關。”在張進的努力下,第一例泌尿外科微創手術以及後來太多個技術“第一”,陸續在當地獨立開展起來。

  同樣地,茅騰、虞劍也開始了他們的“幫帶”計劃。要徹底改變一個地區的醫療面貌,他們深知“授人以漁”的意義。如今,上海援藏醫生中流行著這樣一種説法:“我們在的時候是三甲,走了還是三甲。”

  一批批接力,壘起藏地的健康城墻

  深入藏地,上海醫生直面的除了高原缺氧的環境、有待提升的醫療現狀,還有一個更為根深蒂固、並左右醫療結局的要素:健康觀念。

  “當地百姓很淳樸,對醫生也很尊重,但他們有著一套自己的就醫觀。”去年 7月,上海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醫生宋之君初到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很多情況是他始料未及的。由於大人本身缺氧,造成胎盤缺氧,宮內發育遲滯,這裡的低體重新生兒很多;因為奶粉沖泡不規範、餵養知識缺乏,營養不良的孩子屢見不鮮……在尊重當地文化的基礎上,宋之君決定一步步來。慢慢地,藏區第一間新生兒無陪護病房誕生了,笑容重新回到一個個孩子的臉上。

  不止新生兒科,上海23家三甲醫院“以院包科”,拿出自己的優勢學科,支持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學科建設,建成10個“上海—日喀則臨床醫學診療中心”,合力打造西藏西部醫學高地。

  三年來,“世界上第一例紅細胞單採治療高原紅細胞增多症”等50多項新技術、新項目在這裡落地。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帶動下,當地不僅正逐步實現“中病不出市”的目標,醫療服務能力還已覆蓋部分“大病”。

  今年,在上海市第八批援藏聯絡組的努力下,醫學模擬實訓中心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建成啟用。加之已啟用的遠程會診中心,優質“滬牌”醫療有望借助互聯網跨越地域屏障,不斷提振當地醫療水準。

  提升一個地區的醫療水準,絕非一日之功,上海醫療援藏隊正是通過一批批接力,一點點壘起藏地的健康城墻,讓藏地百姓不用再跑到拉薩乃至更遠的成都、上海、北京等地去看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