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盤活低效工業用地 做厚區域經濟密度

2018-08-06 09:55:0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寶山區首次嘗試“廠房不做滅失”出讓方式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盤活低效工業用地 做厚區域經濟密度

  寶山工業園區有個基本不産稅的工業地塊,最近通過區級收儲後重新出讓,首次嘗試“廠房不做滅失”的出讓方式——帶地面建築租賃給華域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節省了工程土建所需的九個月時間。華域汽車在此佈局兩個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製造項目,達産後預計年産值45億元,畝産稅收120萬元。

  廠房不做滅失出讓,這是寶山區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諸多探索之一。不久前,寶山區因“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利用秩序、土地利用計劃執行好”上了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名單。

  寶山區區長范少軍説,在建設用地觸及“天花板”,土地整體産出水準又不高的情況下,“經濟密度”成為城區産業轉型的核心考量。盤活土地是産業發展的必修課,但還不是唯一的一課。

  地“用完”了,必須提高土地經濟承載容量

  在寶山區300平方公里的區域面積中,現狀建設用地佔246.6平方公里。根據規劃要求,到2035年建設用地還要減量2到3個平方公里。也就是説,地“用完”了。

  寶山區土地整體産出不高。跟自己比,重點産業園區和商務載體的産出都在增長:今年上半年,寶山工業園區等六個重點産業園區單位面積土地産值同比提升30.5%,84個重點商務載體每平方米産出同比增長55.4%,達到1077元,但跟全市尤其中心城區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

  城區道路上來來往往的卡車,透露出一個地區的産業特點。“車裏裝著金屬邊角料、賓館洗滌用品、廢舊紙箱,説明這裡傳統物流企業多、堆場多。”范少軍坦言,大集卡不僅跑在馬路上,還滲透到各鎮、各村的“毛細”堆場——産出效益低的土地大多與落後産能、低端業態相伴,隨身貼著“環境負擔”“安全隱患”等標簽。

  對寶山區來説,提高土地經濟承載容量,是盤活低效用地、調整産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培育科創能力等多個方面綜合施策的過程——它不僅是經濟工作,還是環境和民生工作。

  向統籌要活力,告別“布朗運動”

  寶山區現行規劃對地區産業做了全新佈局。

  寶山區兼有城區和郊區 “兩個戰略空間”,構成二三産融合發展的先天優勢,在産業佈局上也是“總部經濟+製造環節”兩個領域同步發力。在産業地圖上,轄區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分別定位為先進製造業、生産性服務業、科技商務、國際航運中心(北部)片區。各鎮和産業園區也不能無序發展,要形成各自的主導産業,比如顧村鎮以發那科機器人為龍頭,主攻機器人及智慧硬體,打造機器人産業集群;寶山工業園區依託中船集團、華域集團等企業,做強郵輪配套、新能源汽車、智慧裝備等製造業産業。

  産業佈局要從紙面落地,需要與之契合的招商引資邏輯。“傳統的招商工作是大家各自為政,項目不適合放在這個鎮上?不管,照樣招;招進來的企業沒地方落戶?那也不能放走。這不僅導致資源內耗,還阻礙産業佈局。”范少軍把這種狀況形容為雜亂無章的“布朗運動”。

  寶山區的解決方案是“統籌”——守住土地供應和産業項目準入兩個關口,引導各方按照符合産業發展規劃、利於資源配置效率的方式招商。統籌辦法之一,是通過合理分配相關方利益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今年,位於顧村鎮的上海機器人産業園迎來一家新企業——賽赫智慧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項目3月底完成土地出讓,預計今年12月底開工。其實,這家企業是航運經濟發展區引入的,但園區土地緊缺,“轉移”到了顧村鎮。根據統籌獎勵辦法,航運經濟發展區與顧村鎮在五年內將按照企業稅收五五分成,項目引入方和土地資源方各得其所。

  向改革要經濟流量,打造優質營商環境

  截至目前,寶山區已經盤活低效工業用地1137.5畝,達到全年目標的63%,一批即將重構寶山區産業生態的企業正在落戶的路上。今年上半年,寶山區新增企業17027戶,增量列全市第五;註冊資本在5000萬元以上的新增484戶,同比增長12.6%。

  能夠創造“流量”的不只是空間,還有時間。寶山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雷曙光介紹,華域項目是以時間贏取流量的典型,“産業項目落地過程通常都很漫長——談判一年,徵地一年,辦手續大半年,工程土建少説一年,等待達綱再一年。但是華域項目從土地收儲到項目開工總共只用一年。土地收儲和項目談判同步進行,土體出讓時廠房不做滅失,借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契機加速審批……幾乎每個環節都提速了。”

  華域項目嘗試了“先租後讓”方式:先把地塊出租給企業,後續根據企業效益再收儲正式出讓給企業,“既節約産業發展成本,又提高了落地速度。”雷曙光表示,這些創新涉及了大量政策邊界性問題,在市區多個職能部門快速反應、高效協助之下,最終一一化解。寶山區把這稱作“向改革要經濟流量”——圍繞“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和公共服務,用優質的營商環境留住企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