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提升核心競爭力 打造高品質生活

2018-07-25 14:48:2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6

國際航運中心遊艇港池

  再過5年,虹口將成為不一樣的“虹口”。

  南部北外灘、中部、北部三大功能區基本建成,核心功能顯著增強,文化強區優勢全方位構築,城區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城區吸引力、創造力和競爭力全面增強。在經濟綜合實力、上海國際航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文化強區等方面打造新優勢,在對外開放、品牌建設、營商環境、智慧城區、人才集聚、城市管理精細化、品質生活等方面實現新發展。

  到2035年,虹口將全面建成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的引領示範區,基本建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卓越全球城市的一流中心城區,在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具有全球影響力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打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高端服務新優勢

  剛剛過去的2018中國航海日,虹口北外灘再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目前北外灘共有航運功能性機構36家,其中既包括中國船東協會、中國港口協會等中字頭的機構,也不乏上海航運交易所、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等專業性組織。目前,全區共集聚航運服務業企業4452家,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旗下四大核心業務板塊集裝箱運輸總部、能源運輸總部、重工業務總部、碼頭業務總部均落戶于北外灘,上港集團、地中海航運、太平船務、赫伯羅特等國內外知名港航巨頭也紛至遝來。

  今後,北外灘將堅持高端航運服務功能的發展定位,深化“航運服務總部基地”建設,提升航運服務的輻射力和航運資源的配置能力,將北外灘打造成為“上海航運服務”的核心品牌,不斷增強在全國乃至全球航運産業中的影響力、競爭力。著力完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立足北外灘濱江沿線,圍繞霍山路圈和密雲路圈,打造國際航運交流中心、國際航運人才服務中心、國際航運金融服務中心、航運創新企業服務中心,形成“一線兩圈四中心”佈局。

  加快航運服務高端要素集聚,聚焦航運保險、航運交易、海事法律、航運諮詢、海事教育培訓、船員勞務等中高端航運服務業,集聚和培育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知名航運服務總部企業和功能性機構。

  北外灘是沿黃浦江金融集聚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虹口區將結合北外灘金融港建設,積極發揮北外灘財富管理高地優勢,推動航運和金融融合發展,大力支持航運金融衍生品業務發展。

  提升發展上海北外灘航運服務中心功能,加快上海船員評估示範中心建設,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運論壇,推動航運制度創新、航運商業模式創新和航運科技創新,將北外灘航運品牌做成“百年老店”,把北外灘打造成中國乃至全球航運産業發展的核心“智庫”。

  大力促進高端郵輪産業和全産業鏈發展,打造北外灘郵輪、遊艇、遊船“三遊”産業名片。以郵輪為例,中國郵輪市場經過十年高速發展後目前正進入調整階段,市場的精準細分是下階段的發展方向。虹口北外灘將牢牢抓住這個機遇,將重點放在吸引7萬噸級以下精品高端郵輪停泊,作為推進郵輪産業提檔升級的主攻方向。同時,還將深入對接自貿試驗區先進經驗,進一步加大政策突破和開放力度;大力服務郵輪本土製造,依託水岸聯動,不斷推動郵輪産業鏈向縱深發展,從而真正釋放郵輪經濟的活力與效益。

  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財富管理新優勢

  近年來,通過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虹口區吸引了全國十分之一的公募基金公司在該區“落地生根”,成為了基金産業聚集區中的“翹楚”。截至2017年末,虹口區金融企業總數已經從“十一五”末的78家發展到1405家,資産管理規模超過4萬億,金融産業全口徑稅收收入佔全區所有企業稅收總量從“十一五”末的不到3%增至目前的近20%,業態類型從僅上海證券有限公司這個唯一一家持牌機構,發展到現在涵蓋了除信託以外的所有金融類型。

  今後,虹口將聚焦增強全球金融資産管理水準和財富管理服務水準,加快推進北外灘金融港建設,進一步集聚金融總部機構、有實力的財富管理機構和優質金融配套服務企業,提升北外灘財富管理高地能級。

  緊緊把握金融市場進一步加快開放的機遇,大力引進國際知名對衝基金、風險投資、私人銀行等高端私募基金和財富管理機構。深入推進上海對衝基金園區等項目建設,持續擴大“北外灘財富與文化論壇”“北外灘財富管理峰會”等高層次論壇、活動的影響力,為上海建設全球資産管理中心營造良好環境,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級。

  推進金融與航運、科創、文化等區域重點産業融合發展,搭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打造高效規範的風險投資中心,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和産業基金為科技型企業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投融資服務。

  大力推進中小企業登陸多層次資本市場,切實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為上海建設金融科技創新中心發揮積極作用。堅持加強金融風險防範,推動區域金融産業健康發展,守住不發生區域系統性、重大原發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打造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網絡新優勢

  7月18日,“國科(上海)國際創新産業基地”正式落戶虹口區北外灘。

  國科(上海)國際創新産業基地,是由虹口區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綜合型國際科技創新孵化平臺。基地成立後,將立足上海,輻射長三角,搭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網絡,聚集科技創新資源,打造科技創新服務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産業發展壯大。

  這無疑將給虹口區的科創發展再添一翼。今後,虹口將推進以跨境技術轉移轉化為核心的國際創新港建設,努力成為國際科技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和國際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橋頭堡,在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獨特功能。

  著力推進綠色技術銀行建設,集聚國內外知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構、科技金融機構及綠色産業總部企業,在虹口形成綠色技術銀行總部+“一圈一街一園”綠色産業佈局,打造綠色技術創新要素集聚示範區。

  著力推進“中以(上海)國際創新港”建設,全面對接和輻射長三角地區中以國際創新園,建設創新合作機構集聚地和加速器産業基地,推動中以全面合作。加強與世界著名的技術轉移平臺機構和國際知名孵化器的深度合作,大力引進各類第三方科技服務機構,推進國科(上海)國際創新産業基地、寶馬創新中心、中比加速器等建設。實施眾創空間提升計劃,促進眾創空間向“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引進一批國際知名孵化器在虹口設立上海分點,提升眾創空間的服務能級。

  推進品質生活實現新發展

  近日上午10點,虹口區花園路上一家水果店的店主把幾個水果筐拉到了路面上,不出5分鐘,他的手機上就收到了一條署名為“廣中路街道”的短信:“街道綜合管理指揮中心提醒,您的跨門營業行為已違反《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請在收到短信通知5分鐘內自行整改,謝謝。”

  兩地相距一公里多,街道綜合管理指揮中心如何知曉?原來,此處安裝的無樁“電子圍欄”感應到店舖門前空間被佔用,並立即在綜合管理指揮平臺上發出警報。作為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試點街道之一,在虹口區廣中路街道,類似的物聯網感應設備已安裝了3000個。這些被應用於32個社區生活場景中的物聯網感應設備,就好似社區的“千里眼順風耳”,承載著社區的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功能。

  這是虹口區打造智慧、高效、協同、創新的智慧城區的一個縮影。為了實現百姓品質生活的新發展,智慧城區建設是重要方面。虹口將加快智慧政府建設,發揮區級政務數據管理中心功能,構建全區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建設市民服務雲、企業服務雲、電子政務雲。全面推進新型無線城市建設,推進社會治理智慧化應用,加快建設智慧社區,積極推進“雪亮工程”、“智慧公安”等項目,更好運用科技手段,維護城區運行安全。

  與此同時,提升城區建設管理水準,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高品質城區。全力以赴推進舊區改造,力爭早日全面完成全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多渠道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傳承好歷史文脈和城市肌理,留住城市記憶。加快推進重大工程建設和區域交通功能提升,加強城市管理精細化水準,以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和卓越心,提高城區管理精細化水準,持續改善城區生態環境,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讓虹口更有序、更安全、更乾淨。

  更將增加多層次、高水準公共服務供給,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區,大力推進法治虹口建設,努力把虹口建成法治環境最好的中心城區。努力辦好更有品質、更富活力的教育,發揮教育集團化和學區化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推進教育強區建設,深入實施以關愛學生為主題的“彩虹計劃”,全面提升虹口整體教育水準。優化區域醫療衛生資源佈局,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區域醫療中心,打造“家庭醫生制”服務品牌,實施“國醫強優”三年行動計劃,為群眾提供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

  加強黨建引領下的社會治理,打響“全崗通”“市民驛站”等服務品牌,提升服務功能,完善治理格局,優化治理團隊,開創既充滿活力又井然有序的社會治理新局面。

  打造文化強區新優勢

  今年5月,虹口區政府與上海市作協簽訂合作協議,將建設上海文學博物館,項目擬選址位於虹口區海寧路、四川北路口的18街坊,地上建築面積約12500平方米。

  上海是20世紀中國文學重鎮,是中國新文學的發祥地、策源地、推動地和收穫地,有著輝煌的文學歷史。而虹口擁有非常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如何利用好寶貴的資源,一直為虹口區委區政府所思所為。

  今後,虹口將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面落實“文化三地”定位,充分發揮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優勢,著力提高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能力,構築文化強區新優勢,為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提供豐潤的文化滋養和強大精神動力。

  圍繞“先進文化策源地”,建設四川北路紅色文化生態示範區,提升中共四大紀念館影響力,打響左聯文化品牌,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圍繞“海派文化發祥地”,打造北外灘文化發展軸,實施提籃橋歷史風貌保護區的整體保護開發,推進打造集文博、休閒、商旅等功能為一體的“海上方舟”特色文化主題區域,打響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精武文化、多倫路等文化品牌,建設四川北路劇場群,建設蘇州河北岸文化演藝集聚區,建設上海文學博物館,擦亮“現代文學重鎮”品牌。

  圍繞打造“文化名人聚集地”,打響魯迅等文化名人品牌,多渠道保護利用名人舊居遺址和推進名人文化開發。弘揚城市精神,創建全國文明城區,不斷提升城區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打造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

  堅持文化惠民,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品牌化,提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準。推動文創産業創新發展,打響國家數字出版基地(虹口園區)、上海音樂谷、影視文化産業、體育産業、時尚産業等品牌,全面提升文創産業能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