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芭蕾如何融入新生活 或許可以試著這麼做

2018-08-06 09:54:04|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説:芭蕾(網絡圖)

  21世紀網絡時代,風靡百餘年的古典芭蕾要以怎樣的姿態,走入新時代的視野和年輕人的生活?今日上午,第六屆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論壇在文藝會堂舉行,饒有趣味的是,評委們或“創新”、或“守舊”,看似矛盾、實則互補的觀點,倒似乎能勾勒出古典芭蕾在當下乃至未來的發展軌跡。

  創新: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

  和往年議題總圍繞如何在繼承古典技巧上進行創新發揮不同,今日論壇,具有豐富運營經驗的南非國際芭蕾舞比賽CEO德克·巴登霍斯特率先拋出的觀點就是:“我們必須認清現實,隨著文藝娛樂樣式的豐富,古典芭蕾已經成為了小眾藝術,它需要思考如何調整姿態,以成為當下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説:芭蕾舞需要適應新時代(網絡圖)

  “現在的觀眾在哪?他們不在劇場,都在家裏。”隨著網絡觸角和社交平臺的不斷延伸,不論是相隔多遠的芭蕾大師或是交響名團,都能通過網絡迅速傳遞到人們的電腦或是手機上。“我們拿什麼吸引人們走出家門、走進劇場?”巴登霍斯特強調:“是時候,放下技術上的鬥爭,尋到方法讓芭蕾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法。”

  “我們總是強調看芭蕾的時候不要拍照,當然這是劇場禮儀,但為什麼就不能找到一個方法,讓觀眾既能拍攝鋁箱又不會影響現場表演?”在巴登霍斯特坦看來,芭蕾之所以漸漸遠離觀眾,和當下觀賞習慣的改變也有關係,“我們要找到方法,把電視機前的觀眾吸引到劇場,讓觀眾更多參與欣賞。”

  守舊:百餘年前的“火鳥”飛翔在當下

  出身自芭蕾世家的芭蕾大師安德里斯·列帕,因家學淵源,自小接受耳濡目染的芭蕾熏陶。現如今,他遊走在世界各地,不為尋找芭蕾的創新之路,而是熱衷於“搶救”俄羅斯芭蕾經典並將之帶到世界各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説:芭蕾舞劇《天鵝湖》(網絡圖)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俄羅斯文藝也曾遭受重創,芭蕾發展在將近8年的時間裏幾乎是停滯的,許多優秀的舞者和編導紛紛改行。而那些驚艷無數人、為俄羅斯芭蕾樹立豐碑的作品也逐漸被遺忘,消失于舞臺。1993 年起,安德里斯就不斷重排經典,以期恢復俄羅斯芭蕾原貌。他將與《天鵝湖》齊名的,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福金編舞的《火鳥》重新搬上舞臺,讓這只燃燒著芭蕾理想的鳥兒飛遍世界。

  和巴登霍斯特用心鑽研芭蕾新的傳播方式不同,安德里斯則從藝術層面,專注于將古典芭蕾中最精華的部分保留和恢復,實踐證明:“真正的經典在歷經百年後,照樣能夠折服人心。我們的創作,應該更多思考,為什麼現在我們創造不出好像當年那樣的傳世之作了。”並且,他也堅持,唯有來到現場,觀眾才能感受到芭蕾的激情和震撼,“這是隔著螢幕難以觸摸的感動。”

  獨特:中國芭蕾有獨一無二的發展之路

  當然,和擁有百多年芭蕾歷史的俄羅斯不同,芭蕾之於中國畢竟是舶來品,中國的芭蕾有著和其他任何國家或是學派不同的成長之路。這60年來,中國芭蕾在不斷吸納各種流派、注入民族元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也有了令人震驚的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圖説:中國的芭蕾有著和其他任何國家或是學派不同的成長之路(網路圖)

  評委會主席弗蘭克·安德森就回憶,1985年首度來到中國,這裡的古典芭蕾舞團一隻手就能數出來,但中國從來沒有忽略過芭蕾人才的培養和劇目的積累。尤為讓人驚奇的是,中國芭蕾的發展並沒有重復西方,而是打造了像《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舞劇:“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他們將這種文化注入舞蹈之中,用芭蕾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無論是類似《天鵝湖》這樣的經典芭蕾的海派演繹,或是將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挂》這樣的題材搬上芭蕾舞臺,都讓安德森相信,中國未來一二十年的芭蕾發展必將更有意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