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攜手奉賢打造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平臺

2018-08-07 10:09:3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中科院巴斯德研究所攜手奉賢區打造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同一健康”引領長三角生物醫藥研發“高頻共振”

  從位於市中心的岳陽路來到遠郊奉賢區,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將肩負打造國際一流新型研發機構的重任:建設上海科創中心新的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通過政研醫企高度融合,打通從原創發現到創新的疫苗和抗體藥物研製路徑,提升我國傳染病相關生物醫藥領域國際競爭力,培育國際化人才高地,産生百億元級公共健康産業的集聚效應。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與奉賢區政府日前簽署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共建協議。眼下,平臺園區已啟動基建試樁。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唐宏研究員表示,這座佔地45畝的園區將於明年年底建成運行;到2025年,將有數個創新靶點抗體和疫苗新藥完成主要臨床試驗或上市,並培育出數十家創新企業。

  打造創新疫苗和抗體技術與産品策源地

  成立於2004年10月的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在全球健康與生物安全受到極大威脅、需要全球聯手共同應對的嚴峻形勢下應運而生的。如今,它已成為活躍在全球傳染病防治領域的重要科研力量——在我國和東南亞地區歷次高致病性流感、手足口病、寨卡等疫情應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至今為止,疫苗仍是人類應對傳染病的最好方式。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擁有國內科研機構中最強的疫苗抗體研發力量。”唐宏給記者盤點了一下他們研發疫苗和抗體藥物的最新進展:今年下半年,多價諾如病毒疫苗、抗惡性瘧疾新藥、基於大數據的肺癌循環細胞診斷技術等一批核心技術與原研産品,將進入Ⅰ期臨床試驗;明年,治療重症手足口病的I類新藥有望完成Ⅲ期臨床試驗,亞洲首款寨卡病毒重組疫苗也將進入Ⅰ期臨床試驗……

  “中國的創新疫苗供給嚴重不足,需求非常大。”他説,比如現有的基礎疫苗卡介苗對成人保護效果差,成人感染和傳染結核菌的風險還是很大。另一方面,疫苗研發週期長、風險高,尤其針對未來可能形成重大疫情的病毒,需要預先研製好疫苗,摸索好工藝路線,一旦疫情爆發,馬上就可投産——這關乎國家戰略安全。他希望,在奉賢區建設的協同創新平臺能與杭州灣北岸生物港企業充分融合,為我國創新疫苗從實驗室到生産線開闢 “綠色通道”。

  引領 “同一健康”研究的公共健康科創高地

  只用20分鐘,就讓擁有六國院士頭銜的法蘭西學院教授、世界感染學界泰斗菲利普·善頌尼蒂決定來上海工作,並 “願意將畢生所學貢獻給上海”。唐宏説,説服善頌尼蒂,他憑藉的是中國不斷騰飛的科技實力和長三角優越的創業政策。

  今年68歲的善頌尼蒂是細菌細胞生物學的開創者,也是腸道微生態前沿領域的“創新旗手”。手握眾多疫苗、新藥專利,來到中國這片“創新創業熱土”,他希望將自己的“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付諸實踐。今年年底,善頌尼蒂就將從法國來到奉賢區全職投入這一全新平臺,籌建 “同一健康研究中心”。

  何謂 “同一健康”?人類健康與整個社會和環境有著深刻的聯繫,應從自然、社會與人合一的綜合維度,從群體來研究健康問題。 “在奉賢園區將出現一家嶄新的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我們將建設醫學、生物學、人口遺傳、地理、環境等多學科協同創新的新型研發機構。”唐宏説,平臺將借助從單分子到人群的大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致力於傳染病、致瘤病原導致的癌症等精準預防醫學研究,開發未來疫情預測預警系統,讓疫情控制的關口不斷前移。

  他透露,平臺還將在東南亞和非洲等疫情高發地附近,建設多個海外中心,開展疫苗和抗體藥物的臨床研究,提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染病防治的自主研發能力,打造一張全球健康科技的 “上海名片”。

  “我們希望能在奉賢區建立一個全球公共健康科技創新人才高地,一個生物醫學研究與技術突破高地。”唐宏表示,只有將科技創新的所有要素有機結合,才能不斷産生化學反應,催生無窮的創新動能,提升傳染病診療技術的科技供給側水準與品質。據悉,奉賢區的這一平臺將容納近千名高度國際化的各類創新人才,帶動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研發 “高頻共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