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海精神:以專業和匠心編舟渡海

2018-08-08 11:56:5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人們把編纂辭書的人比喻為 “編舟渡海之人”,而在整個採訪過程中,記者一直在想: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著這樣一群編舟渡海之人,讓他們最終完成了足以擔當 “上海文化”品牌的皇皇38卷 《大辭海》?

  見到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張敏時,她正埋首于 《大辭海·中國地理卷》的修訂審稿。總共1148頁,逐一列印出大樣,摞起,展開在辦公桌上。正在審校的這一頁, “長江中游”等字樣被她劃上了紅圈。 “要改成 ‘中原城市群’。”她説,時代在不斷發展,與時俱進、守正出新的修訂,是從 “十年一修”的《辭海》到如今 《大辭海》一脈相承的。

  1997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即進入出版社工作的張敏,見過太多耐住寂寞、甘守清苦、 “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學人。“編修辭書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千百萬字,從編寫、審稿到修訂,良苦酌思,每前行一小步都閃爍著匠人之心。

  正因為此,陳尚君評價, 《辭海》和 《大辭海》相比互聯網搜索引擎,仍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知識在被採集和消化的過程中,經過了一批高素質學人的 ‘廣取明收’。廣取,是為眼界寬闊,不留學術死角;明收,意在判斷精準,定義清晰。一本沉甸甸的 《大辭海》背後,是學者對詞條數不盡的精修和打磨。”

  作為辭海辦公室原副主任,已退休多年的秦振庭經常在自己手機裏琢磨《大辭海》。有些單字因是生僻字未被字庫收錄,有些帶有引號的專用名詞因為系統不支持模糊查詢而無法檢索,關聯詞目還應當體現更宏觀的知識圖譜等等,他給網絡版挑了不少刺。 “《辭海》經過80多年時光印證,年輕的 《大辭海》要成為下一部傳世精品之作,當然也得千錘百煉,方見真章。”

  於是,那個縈繞在記者心頭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