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對標一流美術館 提升藝術能見度

2018-08-10 09:22:4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首創全國省級美術館行業管理規範性文件《上海市美術館管理辦法(試行)》,出臺兩個多月來初見成效 申城對標一流美術館 提升藝術能見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申城美術館的發展速度在全國首屈一指——截至2017年底,共有美術館82家,2017年全年舉辦展覽723場,吸引觀眾617萬,舉辦公共教育活動3357場圖為復星藝術中心(上)、中華藝術宮(右上)、劉海粟美術館(右)。

  墻上挂幾幅畫就是美術館?美術館裏到底能不能賣畫?

  隨著 《上海市美術館管理辦法 (試行)》(以下簡稱《辦法》)6月1日起于全市範圍內推行,一連串困擾人們已久的問題有了明確答案,全上海的美術館有了指引方向的 “白皮書”。這是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在上海大調研持續深入推進過程中的“研發”,首創全國省級美術館行業管理規範性文件。

  申城美術館的發展速度在全國首屈一指——截至2017年底,共有美術館82家,2017年全年舉辦展覽723場,吸引觀眾617萬,舉辦公共教育活動3357場。不斷拓展的公共藝術空間,升騰著城市美的濃度、文化的活力,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辦法》的出臺可謂正當時,不僅明晰美術館應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也劃出一條條紅線,甚至對標《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辦法》以及世界一流美術館,給出諸多鼓勵性質的建議。

  《辦法》出臺兩個多月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實效:民間興辦美術館熱情高漲,市文廣影視局在受理相關諮詢過程中,前置審核,也提供意見;區一級文化局有了對接美術館的專管員,明確管理職責,也厘清管理路徑;申城美術館版圖再擴容,截至今年 6月底,美術館數量增至89家,其中華山藝術館、可美術館、嘉源海藝術中心等均為近期新增。

  一紙《辦法》的醞釀,是腳底帶著泥土歷時一年多走出來的

  申城美術館蓬勃發展的生態,令市文廣影視局將 《辦法》的制訂早在兩年前就提上日程。

  近年來,申城美術館迎來的“春天”,不僅僅指美術館數量的大幅上升——從2012年的34家到如今的89家,也包括美術館技術條件、辦展理念、推廣活動等方面予人的驚喜,頻頻匯集國際藝壇的一線藝術家及其作品。不過,隨著美術館建設駛入“快車道”,難免出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引發市文廣影視局重視的,還有幾年前文化部開展第二次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當時國內有三家民營美術館入圍復評,其中上海佔了兩家。最終,這三家美術館卻都因各種各樣的不足,如藏品保管條件不合規範、私人藏品與美術館藏品界限不清,落選全國重點美術館榜單。

  一紙 《辦法》的醞釀,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到基層真找問題、找真問題,是腳底帶著泥土走出來的——自2017年起,市文廣影視局就在全市範圍內組織調查問卷,10月草擬 《辦法》初稿,在今年全市大調研的活動中,又進一步修改完善 《辦法》;在此過程中,總共實地走訪37家美術館,召開各類專題座談會24場,回收調查問卷1429份,其中來自美術館的89份,來自市民的1340份,收集問題63個。

  實地調研,俯身傾聽,申城美術館生態熱鬧背後的隱憂一一浮現:極個別美術館沒有藏品,只算得上美術展覽館;不少美術館儘管有藏品,但藏品屬性不明確、資産管理混亂等問題突出,比如某些美術館長期展示的美術作品實際上是企業家的個人藏品,並不屬於美術館資産;很多美術館面臨專業人才的缺乏;美術館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對自身與區域的定位;資金困擾著很多美術館的運轉,有的美術館打算舉辦畫廊作品展……

  對於參觀美術館這件事,廣大市民普遍關心的又是什麼?大調研顯示,40%的受訪者想在家門口看展覽、逛美術館,呼喚登陸社區文化中心、商場、學校、機場、高鐵站、辦公樓等地的美術館巡展,也呼喚美術館展覽資源向郊區傾斜。此外,大眾的迫切需求還包括——希望美術館多辦親子類公共教育活動,多提供文創産品。

  最終, 《辦法》制訂的過程也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截至 《辦法》出臺,此前收集的問題已解決八成。對於尚未解決的問題,相關方案還在繼續研究中。

  呼應大眾需求的探索,引領著美術館乃至城市文化的未來

  美術館能否真正成為城市與市民所需的美的空間、載體,帶來文化藝術上的優質服務, 《辦法》對於美術館行業做出的規範意味深長。

  什麼是美術館?不是根據名字,而是根據內容、功能、性質,核心不是 “叫什麼”,而是 “做什麼”。 《辦法》首次對美術館進行了定性,明確美術館是為公眾提供文化內容的公益性機構,非營利性是美術館的基本屬性。由此,一系列困擾業界已久的疑問迎刃而解。比如, 《辦法》指出,藏品是美術館的立館之本,沒有藏品的機構談不上是美術館。對於藏品的這一規定,將美術館與展覽館區分開來。又如, 《辦法》強調,美術館不得從事藝術作品原作的商業經營活動。這將美術館與畫廊做了清晰界定,對那些在展廳內明碼標價出售藝術品、將公益事業與消費市場混為一談的所謂美術館亮出 “紅牌”。對照 《辦法》,全市美術館名錄將定期向社會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 《辦法》對標 《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辦法》以及世界一流美術館,給申城的美術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鼓勵美術館根據自身特點、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鼓勵美術館建設數字美術館、設立藝術圖書館和藝術檔案室、開發文化創意産品。這些建議呼應的是美術館建設由硬體轉向軟體建設的實際情況,也是大眾的文化需求。

  《辦法》的出臺,只是一個開始。聚焦《辦法》,市文廣影視局組織的專題培訓正在各區展開。別看“鼓勵美術館建立與自身學術定位相關的收藏體系”在《辦法》中只有一句話。它試圖扭轉的,是長久以來美術館以收藏高價作品為榮的收藏觀念。《辦法》建議的收藏觀是“適合”。比如,對一家以近現代海派藝術為學術定位的美術館而言,一件小型的劉海粟素描作品比一件巨幅的畢加索作品更為有意義,因為它可以填補收藏空白,完善自身收藏體系,利於學術研究。專家指出,我們到國外的美術館參觀,常常直奔鎮館之寶。其實,這些鎮館之寶的價值是通過各館的研究而産生,藏在作品背後的是它的學術價值。所以,美術館與其花重金四處尋寶,不如加大對現有藏品的研究力度,講好藏品背後的故事,打造出自己的鎮館之寶。

  記者也獲悉,市文廣影視局還將在 《辦法》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好的經驗,創造好的機制,探索新的方案,繼續助力上海美術館事業的健康繁榮發展。其中,一系列相關舉措正在或即將推行:美術館專業人才培訓成長計劃已經啟動,今年重點加強策展人培養,未來還將圍繞藏品管理制度、推動文創産品開發等方面展開培訓; “1+16”市民美術館共享計劃預計下月推出,聯動全市美術館舉辦展覽、導覽、講座、主題公共教育活動,覆蓋全市16個區的百萬市民; “把美術館帶回家”計劃正在醞釀,將完善文化雲美術館板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