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匯古今 兩岸翠綠換新顏

2018-08-13 09:10:25|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一江碧水匯古今 兩岸翠綠換新顏

  站在浦西第一高樓上海白玉蘭廣場頂層停機坪遠眺,陸家嘴“三兄弟”高聳入雲,外灘金三角觸目可及。而腳下宛如巨龍橫臥的,正是哺育了世代上海人民的母親河黃浦江。如練澄水滔滔向東奔涌,兩岸美景風光盡顯,飽覽無余。

  上海開埠後,沿江岸線一直是貨商往來與人流匯集之地。為了還百姓一江碧水、兩岸翠綠,2016年末,上海黃浦江兩岸濱江貫通工程正式啟動。去年底,浦江45公里岸線終於貫通開放,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的濱江公共空間,正式向市民敞開懷抱。其中,虹口北外灘濱江帶聚焦地區生活功能提升,正是上海邁向世界級濱水公共開放空間的一個縮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圖説:北外灘濱江綠地彩虹橋俯瞰 虹口區供圖

  生態岸線:改造空間 還江於民

  “原先這裡是上港三區、上港五區的裝卸碼頭,南來北往的貨輪在此停靠,工人們忙碌地裝貨卸貨。整個碼頭不見綠化,汽車進進出出,尾氣排放讓人喘不過氣來……”北外灘附近居民張界那告訴記者,過去她經常沿著東長治路走到外白渡橋堍,十年前,天空是灰濛濛的,道路兩旁樹木稀少,居住的房屋低矮破舊。一些居民家裏連衛生間也沒有,每天上班路上總能看到有居民排隊倒馬桶。

  而這一切在近年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海鷗飯店旁原本的經營場所全部拆除改造為觀景平臺,置陽段原本封閉的遊船碼頭也經改造後向公眾開放,更多空間被騰出,用來建設公共設施和健身觀光步道。通過整體綠化改造提升,用花園式的濱江綠地串聯起原本隔斷的各個板塊空間,還打造了眾多優美的綠化小品和便於近距離觀賞的花徑步道。“原先每天家裏桌上都有一層灰;現在環境越來越好,家裏幾週不擦都沒事。”北外灘集團項目建設部員工施建中如此感嘆濱江變化。

  從封閉的碼頭生産空間,變成了人人可達的公共開放空間,開放總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新建和提升綠化面積共計13.7萬平方米,這片虹口濱江“綠肺”如今也被附近居民親切地稱為“自家最美的後花園”。或步入灌木構成的幽靜空間,或徜徉于綠蔭廊道,或穿行于彩色花帶之中,這裡已成為人們休閒漫步的好去處。

  人文岸線:追溯歷史 感受現代

  成為風景秀麗的城市生態廊道外,北外灘深厚的人文底蘊也融入濱江。

  虹口沿浦江岸,是重要的碼頭聚集地。碼頭是近代中國與西方國家交往的樞紐,中西文化在這裡交匯,中西文明在這裡碰撞。沿江屹立百年的建築以外,一個講述碼頭文化的“露天博物館”也在虹口濱江區域應運而生。北外灘功能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王興余告訴記者:“這裡專門設置了長約880米的文化長廊玻璃墻,用圖片和二維碼展示 ‘碼頭衍變’‘西學東漸’和‘名人蹤跡’等故事。”如此,往來于濱江的遊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在歷史變遷中增添文化魅力的熏陶。

  追溯歷史之餘,亦能感受現代。北外灘還坐落著一家精心設計、“顏值”很高的網紅書店建投書局。書店與黃浦江景隔窗相望,1500余平方米的四層空間裏收納了3萬冊藏書,書墻高達8米,穹頂彎彎,恍若步入了外國電影中的魔法書房。手捧一杯咖啡,坐在寬闊的大落地窗前,讀書乏了,抬眼即可觀賞浦江怡人風光。

  “顏值”能給人以新鮮感,發展還要靠內涵來延續。建投書局在這一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例如以“傳記”為經營特色、組織各類深度閱讀活動、開展文化講堂、舉辦讀書會等。不少金融行業從業者、附近白領也經常來此汲取精神養分。店長謝重澄説,隨著濱江貫通開放,越來越多市民讀者來到北外灘,走進了書局,而書局也為虹口濱江文化功能注入現代文化因素。

  智慧岸線:智慧服務 煥發青春

  在北外灘濱江步道上,有一個紅色的“集裝箱”。掃描二維碼註冊進入其中,恒溫空調與新風系統帶來舒適涼爽,在2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內,零食飲料、生活用品多達500種,琳琅滿目,任君挑選。這是黃浦江濱江區與第一家“一分鐘”無人超市,採用先進智慧技術,全天候24小時提供零售服務。只需將商品放在收銀區,就可實現自助結賬,在一分鐘內完成消費,為漫步或慢跑在“最美濱江步道”的市民遊客提供了便利。

  “公共空間的打造,不單是景觀等物理形態上的改善,還要把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休閒、工作等功能,提升到新水準。”王興余表示,智慧與智慧,已經成為北外灘濱江道的又一特色。通過“超·愛上海”信息亭等基礎設施建設,這裡還實現了全球最快公益wifi免費全覆蓋。未來,人流監控分析、環境信息收集、職能定位等更多智慧化的服務功能都將整合其中。

  而除了濱江一線向人文、生態、智慧濱江轉變,整個北外灘區域的經濟和産業佈局也隨著功能的調整不斷提升,老舊的倉庫正變身為並購基金和航運、科創企業的集聚地。目前,航運、金融産業已成為北外灘功能區的主導産業,兩大産業的經濟貢獻度佔到區域經濟貢獻度的49%。北外灘將進一步注入科技新活力,呈現出更為強烈的産業、功能變化,走出一條老城區煥發青春的全新道路,為聚焦一體化、輻射長三角貢獻智慧與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