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哲人石叢書”“與院士對話叢書”等一系列科普品牌著作亮相上海書展 上海布“重兵”瞄準科普出版原創高地
■提升一個城市的創新創造能力和能級,一大基礎是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四家“科”字頭出版社,五家涉足科技領域的大學出版社,如今上海科普出版這盤醞釀已久的棋局上,已落下九枚大子。一批上海出版的原創科普新書佳作,在今年書展上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提起科普書,那套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 《十萬個為什麼》是許多人孩提時代珍貴的記憶。事實上,上海的科普品牌著作遠不止 “十萬”系列。在今年上海書展上,無論是歷經二十載,至今仍生機勃勃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 “哲人石叢書”系列;抑或是剛滿周歲,卻開業內先河的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與院士對話叢書”,均記錄著無數出版人和科學家相攜探索大眾科普的辛勤足跡。
有專家指出,加強上海城市科技創新實力,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科普出版正是引領和啟迪人們,特別是孩子開啟科學秘境之門的一把鑰匙。
形成品牌,堅持專業的科學品位
自1915年 《科學》雜誌創刊于上海,出版業便肩負起了科普興國的使命。改革開放40年間,上海科普出版深耕細作,碩果良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現代作品之一當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叢書”系列。據悉,這是科教社自主策劃、融合科學與人文的中高級引進版科普叢書,從1998年問世至今,已出版129個品種,斬獲中外60余項出版類大獎。
在本次上海書展期間,科教社攜 “哲人石叢書”珍藏版新書與廣大書迷相見,回顧這套叢書的20年出版歷程,社長張莉琴感慨萬千, “哲人石”的創意取自點金石的典故。 “叢書以此命名,既隱喻了科學是人類的一種終極追求,又賦予了更多的人文內涵。”張莉琴説。作為 “哲人石叢書”的忠實讀者,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褚君浩院士評價這套叢書選題新穎、譯筆嚴謹、印製精美,更難得的是,歷經20年歲月變遷,它依然保持著專業的科學品位,不斷推出時代感強、感染力深的科普作品。
今年,“哲人石叢書”又推出了《我是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艱辛旅程》等五本新品著作。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表示,步入桃李年華的“哲人石”正散發著勃勃生機,將引領上海科普出版邁上新的高度。
“上海是科普出版的重鎮,在全國處於領先水準。”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彭衛國透露,全市一共有四家“科”字頭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和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這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再加上交大、同濟、華東師大等五家涉足科技領域的大學出版社,如今上海科普出版這盤醞釀已久的棋局上已落下九枚重要的棋子。此外,上海出版協會也成立了科技出版委員會,志在助推科普出版的發展。
原創嶄露頭角,交出漂亮成績單
長期以來,過度依賴引進圖書、國內原創 “失位”一直是科普出版備受詬病之處。在出版人和科學家的攜手努力下,如今這一情況已得到明顯改善。在上海市科委公佈的2018年上海市優秀科普圖書名單中,引進圖書僅兩本,佔比僅一成,大批原創科普圖書開始嶄露頭角。其中,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與院士對話叢書”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 《芯事》成為今年上海書展主會場的 “明星”書目。
“科普類圖書要受歡迎,必須做到有趣和創新。”華東師大出版社社長王焰告訴記者, “與院士對話叢書”主要面向9歲至14歲的青少年,因此在主題、內容、裝幀等方面都十分契合孩子們的審美和趣味,而叢書的出版初衷正是希望青少年通過了解科學家的研究內容和工作狀態,培養科學的思考問題方式。 “今年是這套叢書第二次亮相書展,目前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以《把你看得更清楚:紅外探索技術》一書為例,雖然乍一看書名深奧、艱澀,但細細翻看便知,該書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薛永祺把一個個專業術語解釋得通俗易懂,甚至妙趣橫生。 “我做科普講座超過10年,署名作品出版還是第一次。”在書展活動的互動環節,薛永祺鼓勵在場的孩子, “不要小看基礎知識,高科技技術都是由一點一滴的小知識積累起來的。”
根據出版計劃,全書一共九冊,目前已完成五冊。為了讓大科學家講好小道理,出版社的編輯付出了許多努力,與百忙之中的院士們約稿、溝通。 “其實,大部分院士都很願意為科普做出自己的貢獻,只是過去溝通渠道不通暢。”王焰説。
同樣在書展上大受歡迎的還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新書 《芯事》。該作從積體電路的發明説起,揭示晶片行業發展的規律。 “希望這本講述晶片産業史的新書,能為國家的強 ‘芯’健骨提供有益的支持。”這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溫澤遠的期望。
儘管有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但上海科普出版人仍在思考如何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匡志強告訴記者,未來科普出版仍需在品牌宣傳、挖掘前沿熱點、加大原創力度等方面再接再厲,為受眾帶來更多優秀的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