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眼中那一抹興業藍

2018-08-31 14:18:1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前言

  尋找中國銀行業成長故事,興業銀行是個不錯的樣本。而立之年,就讓我們跟隨幾代新聞記者的筆觸,沿著興業銀行的發展脈絡,用一種獨特的視角看興業初心,覽興業芳華。

  1988年8月26日,迎著改革開放的大潮,興業銀行在福建省福州市隆重開業,原名“福建興業銀行”。第二天的福建日報在頭版刊登《福建興業銀行開業》報道,宣佈“我省第一家股份制區域性的商業銀行——福建興業銀行于8月26日正式開業。這家銀行是省人民政府決定、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在福興財務公司基礎上成立的,是省屬的國營金融機構” ……“賈慶林、蔡寧林、溫附山、王一士、劉永業等省負責同志,以及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美國建東銀行、廈門國際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等代表200多人參加了開業典禮”。

  1988年至1995年是初創階段。1995年12月12日,福建日報題為《“興業”效益三部曲》的文章寫道:“7年前,當福建興業銀行這個全國首家區域性股份制銀行,怯生生地邁開第一步的時候,不少人擔心‘興業’能辦好嗎?7年後的今天,沒有人會再懷疑‘興業’的成功……”在歸納興業銀行如何開拓“效益之路”時,福建日報用“改革出效益”“管理出效益”“‘兩手抓’出效益”三個觀點精闢闡述,並且回憶了“1993年,我省首次五家公司公開發行股票,賈慶林同志作出指示:‘確保發行工作萬無一失。’誰來牽頭組織這項影響重大的工作?有關部門反復比較,幾經研究,鄭重決定以興業銀行為發行團主幹事。對此,有人信任,有人擔心,甚至還有人懷疑。興業銀行兵分兩路,迅速從全行抽調人員組成發行隊伍。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一整套週密的文件夜以繼日按期趕寫出臺,各項工作忙而不亂,安全保密滴水不漏,真正做到了‘萬無一失’。領導感感慨地説‘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

  1996年3月20日,興業銀行首家福建省外分行——上海分行順利開業,標誌著邁出跨區域經營、走向全國的第一步。1996年6月14日,法制日報記者甘景山在相關報道《走向市場天地寬——記福建興業銀行》中寫道,“在福建的金融同行裏,公認興業銀行有‘七個之最’,即金融業走向市場最早、資産平均增長速度最快、凈資産增值幅度最大、人均創利水準最高、員工平均年齡最低、整體文化程度最高、經濟和刑事案件發生率最低。”多年後仍有媒體提及興業上海分行開業這一標誌性事件,如新浪上海寫道:“1996年的早春三月,在黃浦江畔的北京西路117號,興業銀行上海分行的創業者們從千里之外的榕城而來,在同類地方性銀行中率先進駐上海,在此創立了福建興業銀行上海分行。這是上海市首次接納的異地股份制商業銀行分行,也是興業銀行敏銳把握國家金融政策鬆動的機遇,走出福建跨區域經營,邁出的歷史性步伐。”

  還是1996年。跨區域經營的東風使興業銀行基本實現開業初期的“求生存”目標。同年7月,興業提出“二次創業”,明確要“立足福建、展翼深滬、面向沿海、輻射內地”,其後,深圳、長沙、北京、杭州、廣州等分行相繼開業,面向全國的服務網絡逐步成型。1996年8月14日,金融時報記者徐飛在《二次創業的動力源——福建興業銀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中寫道,“二次創業,是福建興業銀行發展征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捩點。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興業有道的‘興業人’高擎著‘講政治’的旗幟,踏上了二次創業的征程,他們滿懷信心,因為手中的那面旗幟是他們前進的動力源泉。”證券時報記者朱中偉則在《奮發圖強興宏業———興業銀行十五年發展紀實》中追憶,興業銀行“自我揚棄、二次創業”的戰略實施目標在於“老老實實地練就辦銀行的真功夫,堅定不移地辦真正商業銀行。”

  興業銀行成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福建省財政及省內各地市財政局是其主要股東。為進一步優化股東結構,適應發展需要,該行積極實施增資擴股,先後經歷數輪,1996年的“第一次”尤讓人無法忘卻,最終順利完成之時,實收股本金達15億元。1996年12月31日,福建日報《生機盎然 成績傲人》對興業銀行首次增資擴股有一段很生動的描述。文中寫道:“福建興業銀行要增資擴股了!這條消息不脛而走,銀行辦公室的電話鈴聲響起來了,提機一聽又有人在探詢:我想購買股票,怎麼買?買多少能成為董事?”“在人們眼裏,八年後的興業銀行變了,長大了,在‘效益先導、市場取向、業務需要、規模經營、經濟核算’的思想指導下,已爭取到更廣闊的施展空間……面對可人的經營業績和高額的回報和未來美好的前景,老股東們笑了,他們説投資興業銀行,划算!”

  時間來到1998年。這一年,興業銀行十周歲。對一個人來説,自呱呱落地開始,十年的生長迅度最快;對興業銀行而言,從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到儲蓄業務實現全國通存通兌,再到成功發行興業順通卡等,也是如此。1998年4月11日,金融時報記者陳宜萍在《立足八閩做文章——福建興業銀行發展記事》中表示“福建興業銀行以不懈的追求表明,只有處理好市場定位問題,在激烈競爭的金融市場上找準自己的位置,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區域性商業銀行同樣能‘踏平坎坷成大道’,迎來光輝燦爛的未來。”同年8月25日,金融時報記者陳宜萍、翁新輝合撰《同業興業——福建興業銀行十年創業之路》,用“一個嶄新體制”“一件護身法寶”“一條持續發展之路”概括興業銀行十年的“艱苦努力”,稱“一個嶄新體制”就是“組建一家一級法人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一件護身法寶”就是“始終堅持依法經營、穩健經營、文明經營”;“一條持續發展之路”就是“以市場為導向,靠服務立行,不求最快,但求最穩。”同年8月26日,金融時報記者陳宜萍再次撰文《興業之路——寫在福建興業銀行成立十週年之際》,稱經過十年的改革與探索,這家名稱申冠以“興業”二字的銀行“成為我國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陣營中一支朝氣蓬勃的生力軍。”

  更名之後,興業銀行2003年12月成功引入恒生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公司(GIC)三家境外戰略投資者。當時,央視國際、新華網等多家媒體評價興業銀行的這一舉措“創下了國內商業銀行一次性引入股東家數最多、入股比例最高、涉及金額最大的紀錄”;英國金融時報則稱中國目前有10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國家股東多種多樣,這筆交易還是所有上述銀行中接受的第一筆大額投資;有國際媒體評價這一舉措是“中國政府加快金融對外開放的標誌性事件”。

  2004年,我國首例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購並城市商業銀行的個案在廣東佛山塵埃落定,個案的主角就是興業銀行。9月28日,銀監會批復同意興業銀行購並佛山商行並設立興業銀行佛山分行。12月6日,興業銀行佛山分行正式對外營業。金融時報稱“從更深遠的意義説,這一併購的成功在維護社會和金融穩定、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護廣大儲戶的利益、推進地方經濟發展環境建設等諸多方面將影響重大”;佛山日報稱“此次並購是國內銀行史上一次‘優勢互補、資源整合’的嶄新嘗試,不但有望成為城市商業銀行一種突圍解困的模式,還可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實現快速發展、做大做強提供寶貴的借鑒經驗”。

  同樣是2004年,興業銀行明確將推進業務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兩個轉變”作為戰略發展主線,確立“一流銀行、百年興業”的宏偉目標。2005年5月率先推出以中小銀行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銀銀平臺”,成為該行落子經營轉型的一計重錘。《英大金融》雜誌記者唐傑對“銀銀平臺”開創國內銀銀合作新模式的印象也體現在《興業銀行:逆襲式生長》一文中,他寫道:“為中小銀行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曾被國內多數銀行認之為‘雞肋’而不願做,但興業銀行找對了切入點,做出了規模,做出了效益”;上海證券報派出記者獨家調研並撰文《興業銀銀平臺同業負債來源穩定 互聯網金融成重要載體》,稱興業銀行“總部偏居二線城市福州,卻能在全國攻城略地,直逼股份制銀行頭把交椅,‘銀銀平臺’功不可沒”。

  2007年對興業銀行來説,是不平凡的一年,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這一年2月5日,作為我國金融全面開放元年首只大盤金融股——興業銀行在上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601166),成為一家公眾上市銀行。對此,不少媒體稱“作為國內首批股份制商業銀行,興業銀行在A股市場掛牌上市,標誌著該行從此進入中國主流資本市場,接受新的檢閱,迎接新的考驗,展開新的征程”。新華社記者康淼在《興業引領新一輪金融上市潮》中寫道:“興業銀行A股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迎來超過萬億元的申購資金,這多少有點出乎外界的意料。”

  興業銀行是我國綠色金融的倡導者和先行者。時間倒回2006年5月,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簽署能效融資項目合作協議,推出綠色信貸産品,開啟綠色金融的先河。兩年之後,也就是2008年10月,該行公開承諾採納赤道原則,成為中國首家、全球第63家“赤道銀行”,進一步以寓義于利的社會責任實踐觀領跑綠色金融。第一財經日報撰文《興業銀行“赤道原則”中國探路者》,稱“這家銀行為整個中國銀行業傳遞出這樣一個積極信號:在整個金融行業佔有絕對權重的商業銀行,已經逐步意識到應該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並且這種責任的承擔將具有可操作的實現路徑,那就是開始利用先進的金融技術來限制高能耗和高污染,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董事會》雜誌記者彭金濤在《興業銀行從能效融資到赤道銀行之路》一文中寫道“興業銀行通過提供配套金融産品支持環境保護,將實現節能減排、增加社會福利作為其自身的社會責任融入到銀行的日常經營中,並在此過程中尋找商業機會和利潤來源,這無疑是正確且卓有成效的”;《人民論壇》雜誌表示“一家企業,如果選擇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就意味著選擇了一種社會責任、選擇了一種環境道義、也選擇了一種文明方式。九年耕耘,國內布道,國外交流,綠色金融已成興業銀行的金色名片”;經濟日報稱“如果説興業銀行播種的是‘綠色’的社會責任,今天已開始收穫沉甸甸的‘金色’效益”。

  很快,興業銀行在2008年迎來20周歲生日。20年,興業銀行完成了從地方銀行、區域銀行、全國銀行到上市銀行的四級跨越,書寫了夢幻般崛起的傳奇歷程,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具備旺盛的活力和巨大發展潛力。《董事會》雜誌記者陳捷在《興業銀行二十年發展史》中寫道“二十年前,興業人就勾勒了這樣一幅藍圖——‘按照市場規則、國際慣例與國際規範,建立新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二十年來,興業人艱苦奮鬥、拼搏進取、改革創新,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一財經日報在《專訪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相伴興業20年 痛並快樂著》一文中形象地梳理高建平董事長的觀點,稱其與興業銀行相伴成長20年,最大的感受是“痛並快樂著”,“痛”來自於挑戰,“快樂”來自於收穫;興業銀行20年高速成長的秘密則在於“極富前瞻性的戰略謀劃能力”“‘市場為本’的經營導向”“發乎真誠的優質服務”“敢於創新的體制探索”。

  站在20年的起點,《興業銀行綜合經營規劃綱要》出爐。2010年8月,興業銀行獨資子公司興業金融租賃公司獲批開業,標誌其綜合經營戰略邁出實質性步伐;2011年2月,收購並控股聯華信託,更名興業信託,隨後旗下基金、期貨、消費金融、研究、數金、資産管理等子公司相繼成立,形成現代化綜合金融服務集團;2014年3月,首家境外機構香港分行開業,興業銀行國際化戰略打響。媒體熱衷於捕捉興業銀行綜合化集團化發展道路上的特別之處,如證券時報針對收購控股聯華信託一事,稱“收購信託公司能夠從更多的渠道彌補商業銀行經營範圍的局限,促使銀行服務手段多樣化,確保在客戶綜合服務能力,盈利能力上更容易做到‘多點開花’。同時,背靠實力雄厚的上市銀行也有助於信託公司實現跨越式發展”;金融時報聚焦香港分行開業一事,稱是在“低調”背景下腳踏實地往前趕,“作為興業銀行‘出海’的第一步,雖然意義重大,但該行對此的宣傳並沒有‘大張旗鼓’”“秉持一貫低調作風的興業銀行除了在綠色金融領域曝光率較大之外,在綜合金融戰略的推進方面也已經悄然步入‘第一集團’”;理財週報則描寫香港分行的開業典禮“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也亮相現場。這在各家銀行香港分行開業典禮上並不多見。此前的例子是,2009年7月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開業當天,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專程到場祝賀”。

  無論是成功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公開上市,還是成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在銀行運營的各個環節落地“寓義于利”的社會責任實踐模式,或是定增、擴張綜合經營版圖,興業銀行一系列行動積極傳遞與彰顯核心成長價值,也引出了“公司治理”這一話題。記者發現“遍翻公開上市以來興業銀行董事會決議公告,我們竟然找不到一次反對票的紀錄”“事實上,興業銀行是被納入上證公司治理指數樣本股的上市公司,以規範的制度和創新的管理著稱,被認為是業內最具成長性的商業銀行之一。”“0票反對是決議前充分溝通、民主協商的結果,與公司治理有效性並不相悖。從興業銀行的治理實踐,我們看到了一种先進的公司治理理念和創新的董事會制度建設”。

  2016年,興業銀行制訂新一輪五年規劃,基於以客戶為中心、全方位服務實體經濟的導向,建設投資型、結算型、交易型“三型銀行”;2017年,興業銀行啟動新一輪組織架構體制機制改革和流程銀行建設,同年,在股份制銀行中率先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2018年,興業銀行提出重點實現“三個轉變”,即進一步從以産品為主導向以客戶為主導轉變,從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變,從管控好重點風險向管控好全面風險轉變,打造一流價值銀行。從當下中國資産規模最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到“價值銀行”,近三年來,媒體不斷以公眾視角驗證興業銀行的新高度。例如,人民日報表示興業銀行在穩定資産規模的同時“更加強調回歸經營本源,通過優化資産、負債結構,更加突出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防止‘脫實向虛’;更加突出以客戶為中心,圍繞客戶的‘難點’‘痛點,開‘良方’、用‘良藥’、施‘良策’,滿足客戶多元化、綜合化的服務需求;通過優化業務結構,推動非息收入加速增長,同時不斷提高處置化解成效,向不良資産經營要效益”;金融時報稱“從順應經濟轉型的長遠發展角度出發,興業銀行新的五年規劃從更高的戰略角度著眼,進一步堅定了加快輕資本、高效率轉型升級的步伐”;中國經濟網稱“興業銀行的轉型策略是實現業務模式從重資産、重資本向輕資産、輕資本,從信用仲介、資金仲介向信息仲介、資本仲介,從持有資産向交易管理資産,從融資向融智,從單個市場向整個金融市場的轉變,從而真正成為一家‘輕型’現代商業銀行”。此外,在21世紀經濟報道以“輕型銀行”為題眼策劃的陶以平行長專訪稿中,闡明當包括興業銀行在內的國內首批股份制銀行臨近而立之年,中國銀行業迎來宏觀經濟低迷與金融去杠桿的雙重考驗之時,“只有市場應變能力更強、經營特色更加突出、管理基礎尤其是風險和成本管控基礎紮實的銀行才可能彎道超車……面對暫時的壓力,只要興業銀行務實的經營作風和強勁的創新基因依舊,未來依然會是星辰大海。” 這也應驗了證券時報記者朱中偉2003年8月26日在《奮發圖強興宏業———興業銀行十五年發展紀實》中的表述:“興業銀行已瞄準了更宏大的目標:建設一流現代商業銀行,打造興業百年基業。對興業銀行來説,‘一流’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遷,爭創一流的目標在於打造興業百年基業。”

  後記

  興業銀行是 “一朵向陽開放、充滿激情的‘鮮花’,根生福建,但卻香滿神州”“一棵枝葉繁茂、問鼎蒼穹的‘大樹’,種在國內,但卻聞名于全世界”以及“一個擁有雙重血統的‘混血兒’,傳承中國文明,開拓金融創新行”……在這個信息化時代,社會輿論的力量不容小覷,這股力量是見證、是陪伴、是推動,沒有一位位新聞工作者的努力,沒有一家家新聞傳播機構的親鑒,三十年鷹擊長空、浪遏飛舟、揮斥方遒、天翻地覆,哪來激揚文字羅縷紀存,永不磨滅。(文 欣業 編輯 張麗麗)

分享到: